劇情緊湊,文戲值得稱讚,台詞精煉質樸,細緻還原了歷史教材中的故事,感人肺腑,常常能催人淚下。
首先是國產劇通病比較多,唐國強、孫維民等演員的服道化缺少年代感。
歷史背景是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俱興,內憂外患,必要的“煙火氣”沒有表現出來,相反“橫店影視城”的痕跡太明顯;
《跨過鴨綠江》借用了不少電影《北緯三十度線》中的志願軍行軍鏡頭,除此之外的戰鬥場面卻呈現出了抗日神劇的模樣,不換彈夾、子彈無限發,戰鬥沒有章法一窩蜂地衝鋒;
羣演的表現很差,特寫鏡頭中出現了很多戰鬥中“無故倒地”的羣演戰士,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來湊數的,影響了整部劇的質感。
志願軍陣地戰的戰術動作都是挺着胸脯,半個身體露出戰壕,端着衝鋒槍掃射;衝鋒時都是直挺着身體,一排人直直的往前衝,缺少對戰術動作的細膩刻畫,説的不客氣就是對“史上最強輕步兵”的侮辱。
導演董亞春曾執導《長沙保衞戰》,也存在“文戲精彩、武戲欠火候”的問題。雖然戰爭場面宏大,但是打仗就像過家家,炮彈炸彈近身爆炸都對人毫髮無損,主角光環加持?
這部《跨過鴨綠江》依然如此,儼然是《長沙保衞戰》的翻版,試圖表現出戰鬥的慘烈和殘酷,然而戰術動作漏洞百出,是無法匹配“最強輕步兵”這一志願軍美譽的。
而類似於《跨過鴨綠江》《金剛川》之類的影視作品並沒有着力刻畫志願軍高超的戰術素養,而是採用了拍攝抗日神劇時的“套路化”的手法,非但不能表現出志願軍的偉大,反而讓我軍的形象暗淡了很多。
其實,上世紀我們就有很多優秀的戰爭題材作品,早期的電影《上甘嶺》、90年代的電影《大決戰》三部曲等。如今的國力更強,我們也更有實力拍出史詩級的戰爭劇,《跨過鴨綠江》作為全景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視劇,本應該成為抗美援朝題材戰爭劇的標杆性作品,可惜因為時間倉促,加上製作人員的敷衍了事,讓這部劇質量打了折扣。
説實話,《跨過鴨綠江》的豆瓣評分能達到8.5分,主要得益於觀眾對抗美援朝這一題材的期待和喜歡。希望目前正在拍攝中的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能察覺到《跨過鴨綠江》中出現的問題,並且儘量避免,因為經歷過那場戰爭中的很多人還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