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204.17億,12.99億。兩組看似平平無奇的數字,分別對應了中國電影市場2020年年度總票房和2021年元旦檔總票房。
優質的電影內容為2020年收了一個漂亮而有力的尾,同時也為2021年開啓了好運。
我們感謝電影,讓我們有2小時的時間,放鬆並沉浸在那個造夢空間裏;而電影同樣感謝觀眾,因為相遇,才讓光影變得更加有意義。
電影市場有驚喜,也有遺憾。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信條》《神奇女俠1984》票房平平,很難和導演的前作相媲美,終落了空;相反,《送你一朵小紅花》憑藉高口碑,強勢刷新各種票房成績,和《拆彈專家2》一起,憑藉着好口碑,“競爭”2021年首部破10億票房的稱號。
相信這些票房中,必有你的貢獻。那麼,這些票房中,“誰”才是關鍵呢?
女性是觀影人羣主力?
根據近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白皮書》的觀眾大數據顯示,雖然全國人口是男性高於女性,但在電影院觀眾性別分佈上,女性觀眾佔據51.8%。此前就有好萊塢影企高管表示,全球電影市場的女性觀眾都是最重要的電影院觀眾。
在不少電影公司的創作者看來,如果能想辦法讓女性走進電影院,那麼,電影的基礎盤就有了。
我們簡單地盤點了《送你一朵小紅花》《拆彈專家2》《温暖的抱抱》等近期熱門影片,從他們的觀眾性別比例中,窺探一番。
雖然購票APP給出了非常詳細的人羣畫像,但用詞更多還是落在“想看人羣”上。畢竟,真正做出買票行為的人和主導選片的人是否一致,這些軟件也很難揣測出來了。
從目前來看,除了《拆彈專家2》以外,其他電影的女性佔比都非常之高。
雖然韓延導演前作《滾蛋吧!腫瘤君》的人羣畫像上,男女比接近3:7,但是《送你一朵小紅花》這樣女性佔比如此之高,仍屬少見。可以預測,因主演易烊千璽而觀看這部電影的女性觀眾,羣體非常龐大。
對於受眾更加廣泛的喜劇電影《温暖的抱抱》而言,男性緣會相對略好一些。這點在《李茶的姑媽》《羞羞的鐵拳》等開心麻花演員主導的電影中已有表現,但《温暖的抱抱》目前的比例並未和後者相媲美。
整體男女比相對比較平衡的《拆彈專家2》,從長線來看,影片的上座率並沒有受到元旦新片的影響,尤其是元旦假期三天,一直處於逆跌趨勢。
但是,邱禮濤導演的前作《拆彈專家》和《掃毒2》在男女比例方面,均是男性觀眾佔比更高,尤其是後者男女比例接近6:4。
元旦檔的影市熱潮之後,所有人目前都瞄準了春節檔。
從目前這6部電影“想看人數”的男女比例來看,相對平衡的《人潮洶湧》會不會成為繼《唐人街探案3》後,另一部全民優先選擇的影片呢?而女性緣更好的《你好,李煥英》則能靠着走心的情感故事,獲得更多的眼淚共鳴嗎?或許,這一切的疑問都要等到電影上映,才能得到驗證。
事實上,電影院讓電影更有儀式感。但對於普通觀眾,若去電影院是三五好友或者情侶,在這種儀式感的見證下,實現對社交進行了延伸。
通常在這種模式下,但凡羣體中有女性參與的話,選擇影片的權利多是落在她們身上。當然如果是一羣兄弟的話,那又是二話了。
以某個具體檔期來判定電影的受眾,似乎很難在這種形式中找到普遍常規的套路,確實往日裏除了部分影迷之外,觀眾走進電影院看每部院線電影的次數會相對較少。
男性觀眾是增量?
愛情電影的受眾是女性觀眾,戰爭題材影片會更吸引男性觀眾,那麼對於那些劇情片而言,到底誰才是它們的觀眾呢?
似乎找準了觀眾,一部電影就找到了成功的鑰匙。
那麼我們試圖從“成功”中倒推出成功密碼。我們羅列出目前票房排名前十的華語電影,並根據購票軟件的性別比例進行分析。
從這些作品來看,《戰狼2》《紅海行動》《八佰》這些戰爭題材,有強烈的的英雄情結,能獲得較好的男性觀影基礎,那麼《中國機長》同樣是有強時事熱點和刻畫時代英雄的作品,反而女性觀眾更勝一籌,實屬意外。
但值得關注的是,在同一檔期中,除去《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以外,2019年“國慶檔三傑”之一的《攀登者》,在受眾畫像上可見,男女比例達到5.4:4.6。或許從中推斷,其中主演吳京已經成為刺激男性主流觀眾購票的關鍵。
而且在其中,我們能發現類似《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影片,都是上映之後,通過口碑傳播,讓票房成功逆襲,實現了長線放映的可能性。這種票房致勝的軌跡,讓我們或許可以留下一個猜測,男性觀眾更有助於影片的厚積薄發。
事實上,電影消費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口紅經濟”,女性觀眾通常擁有更強烈的消費衝動,對於美的敏感捕捉,會讓她們因為相關演員或者海報物料,而有了購買慾。相反,當代社會男性在消費的滯後性,會讓他們在電影票這類非剛需的消費上,較為遲疑。
雖然我們能從部分電影中感受到,它們同樣有走心情感的一面,但是在後期的宣傳思路來看,更落在更大的愛國情懷。例如《流浪地球》所打出的“中國科幻電影大門”的噱頭,更是能獲得男性觀眾的青睞和認可。
《戰狼2》上映期間,有不少理工科男在網絡上表示,這是少有想去電影院看的電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口號,更是成為當初最火標語。當然,此處並不是忽視理工科男為主觀影羣體,只是從歷年的電影消費報告來看,這類觀眾去電影院消費的次數是最少的。
假設,女性觀眾是一部電影的基礎盤,這類較少去電影院消費的男性觀眾,則成為了一部電影觀眾的增量。很顯然,當增量越大時,票房也隨之越高。
這個猜想並不是絕對的説男性觀眾越多,電影票房就越高。譬如實現票房逆襲的紀錄電影《二十二》,在受眾比例上,女性和男性的比例高達了8:2。而是這種模式,有一定程度上能幫助電影,在宣傳方式上,用適當的方式,找到準羣的受眾。
性別之外
當然,性別絕對不是唯一參考因素。
一部電影從籌備期間,到制定宣發方案的時候,每個參與者都會問,這部影片到底是拍給誰看的?這部電影在哪會有更多的受眾?
毋庸置疑,“下沉”一直是創作者們渴望達成的目標。不管是商業片,還是文藝電影,在上映前夕,鉚足勁做了社會事件,渴望出圈,被更多觀眾認識。
從2015年起,內地票房井噴式的增長正得益於三四線銀幕數的膨脹和小鎮青年觀影熱情的提升。尤其是隨着基礎設施的不斷下沉、消費水平的提高和觀影習慣的逐漸形成,三四五線甚至六線城市份額提升,一二線城市份額降低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電影作為更大眾的文化產品,不同的類型也會吸引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在過去,電影院主要的受眾都是大學生,但很多人隨着年紀的增長,因為家庭和工作等因素而“拋棄”了影院。
近兩年,中國觀影年齡更雖然依舊更集中在20-24歲,但隨着近10年中國電影的發展,不少90後的觀眾,基於學生時期形成的良好觀影習慣,讓他們對電影院有了更強的信念感,進而影響了25-29歲年齡段的觀眾人數也正在上漲。
當然,電影並不是大眾意義上的產品,它不是絕對地通過加減乘除,就能換算出電影所適應的年齡、性別和區域,為作品精準地埋下爆款基因。
或許電影出品方在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如把問題拋給自己,如何用更好的內容去挖掘更多的潛在觀眾。
(本文數據均來自“燈塔專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