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這一輪疫情之前,提起導師,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緊張與壓力。長長的書單、嚴格的要求,一次次修改又一次次被打回重寫,討論學術問題時一針見血的“回懟”,這些畫面,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導師,似乎一直是嚴格、嚴厲、嚴肅的代名詞。
如今,當同學們之間再次談論起自己的導師,我聽到的最多的兩個字,是“還好”——還好有我導師,不然我就沒飯吃了;還好我導幫忙,不然我真的完不成畢業論文了;我太emo(鬱悶)了,還好導師一直幫我們疏解情緒、排憂解難……
為了配合疫情防控,我們學校從3月13日晚上8點啓動了校園準封閉管理。我還清晰地記得,大門緩緩關上的時候,無數同學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數着一秒一秒的倒計時。作為其中的一員,我相信我們的複雜情緒是可以通感的,那是對病毒來襲的緊張、對正常生活的渴望,以及對未來一段時間裏學業、生活、心態的迷茫。
我的一位學姐,今年6月份就要畢業了。原以為封校這段時間可以“閉關”寫論文,卻遇到了瓶頸。不僅在理論層面繞進了迷宮中,而且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之前設計的調研都無法實際推行。
還好,導師主動聯繫了她,在瞭解情況後,不僅連續多天與她進行一個小時以上的電話交流,瞭解進度,指點迷津;還幫她聯繫到了相關人員,通過線上訪談的方式,完成了調研。“平日裏常常因為論文寫得不好、書看得不透而被導師罵得狗血淋頭,現在想想,他對我的所有嚴厲竟然都這麼可愛。”
住在校外的專業碩士同學,對於“導師”二字的温暖與分量,感受得更加深刻。有一位同學,平日裏吃慣了食堂和外賣,突然遇到封閉生活,頓時手足無措。好在,導師像是預料到了這一切,不僅把自己總結許久的線上搶菜小技巧“傳授”給了他,還趕緊開車給他送去了肉、菜、蛋、口罩、酒精等物資。
得知他並不會做飯後,師母直接開了微信視頻,一步一步教他什麼時候倒油,什麼時候下菜,放多少鹽、多少糖,雖不能手把手,卻也實現了“面對面”。對於父母遠在農村老家的他來説,不僅感受到了師生情,更感受到了親情。“那一刻,我覺得叫老師已經不足以表達我的情感了,真的很想叫一聲‘師父’。”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有幾位理工科的同學,因為“封校”而進不了實驗室,想到之前的一切努力都要白費了,心情非常頹廢。還好,為了不讓學生的努力前功盡棄,他們的導師親自上陣,自行“隔離”在實驗室中。“真的既驚喜,又心疼。我們寧願把之前的實驗再從頭做一遍,也不想看着老師每天這麼辛苦,還要去幫我們完成實驗。”
“日子很難,還好有詩”,這是一名同學在參加了導師組織的線上讀詩會後説的話。原來,瞭解到大家因為疫情和封控而心情壓抑之後,導師牽頭組織了一場“雲端交流會”,與學生們一起聊天、讀詩,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在“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中,凝聚起了共克時艱的力量。
其實,在這些故事之外,我們學校的所有導師都在默默關注着自己學生的生活、學業、心態、未來,他們或許不善言辭,或許沒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卻可以在任何一個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挺身而出,這可能就是“患難見真情”吧。
師生情,是人類最質樸、最純真的情感之一,而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再次向我們證明,能幫助我們共克時艱、戰勝病毒的,往往正是那些不言的深沉。此時此刻,只想對平時不苟言笑的導師説一聲,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