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最草根的,民間自發產生的藝術形式。相聲祖師爺張三祿,從八角鼓中取出了四門功課“説學逗唱”,作為相聲演員的基本能耐。
後來,張三祿把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命名為“相聲”。
朱少文是把相聲發揚光大的關鍵人物,他自己是一名秀才,胸中文采飛揚,創作了不少相聲作品,成為一代大師。
可以説相聲產生的根源非常簡單,就是藝人們謀生的手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相聲演員只能撂地演出,“颳風減半下雨全完”是最真實的寫照。
諷刺僅僅是相聲表達的一種手法,後來卻被誤以為是相聲作品創作的全部。尤其是相聲登上大雅之堂之後,諷刺型作品和歌頌型作品,成為相聲的兩種主要表現形式。
作為最草根藝術形式的相聲,只是觀眾們哈哈一樂的消遣方式。撂地演出的歲月裏,相聲演員沒有本事逗樂觀眾,吸引不了觀眾繼續聽下去,就沒人給錢,飯轍就沒了。
讀到這裏聰明的你肯定明白了標題中的一句話,這也是最近又在爭論的話題,相聲到底該不該有教育意義?
德雲社天津小劇場開業前夕,倡議書橫空出世,其中的關鍵點之一,圍繞的正是相聲的第一功能,到底是教育意義,抑或是搞笑。
郭德綱的觀點很明確,從他民間藝人的角度出發,郭德綱很清楚觀眾是衣食父母,“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郭德綱非常清楚,如果你的相聲沒有吸引力,那就賣不出票去,德雲社的生存都成問題。
其實德雲社真正的智者于謙,曾經回到過相聲該不該有教育意義的問題,他的回答一針見血直接擊中了問題的要害。
于謙的觀點綜合起來有兩點:
第一,相聲演員要在舞台上教育觀眾,關鍵是有資格教育觀眾嗎?你怎麼知道你的水平就比觀眾高?
第二,相聲演員把觀眾當成什麼,這是心態和定位的問題。如果總想着教育觀眾,在和觀眾的地位上,勢必讓自己高高在上。
郭德綱以及德雲社,始終把觀眾當成朋友。
相聲藝術最高級的表現形式,是相聲演員站在舞台上和觀眾們聊天,形成朋友之間的那種融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