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朔四五十歲的失敗油膩男,最喜歡跟人講道理了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娛樂

王朔其人,給不少人的印象就是——一直很尖刻,但噴的東西很少噴錯。這次也不例外,他把嘲弄的槍口對準了自己,也順便掃射了和自己相似的一羣人:四五十歲的失敗油膩男,最喜歡跟人講道理了!

類似的畫像實際上從不少見,幾乎每個人身邊都能數出不少,讓人不得不承認:王朔至少沒有無的放矢!

王朔的咖啡館滑鐵盧
如果要列舉近三十年來物質條件豐富化的直接“成就”,眾多挺着大肚子、紅光滿面的“成功中年男士”想必能佔據一席。這樣的男士一旦坐到飯桌邊、駕駛位上,談話按鈕幾乎是立刻就自動打開,接下來就是話題躍遷,從國際大勢談到人生哲學……

王朔這回説到的,也正好是個類似這樣的典型場景——地點是很有情調的咖啡館,對面是清秀而眼神靈動的年輕姑娘,就連窗外的陽光也正好明媚燦爛。放在任何影視作品裏,這佈景用來作為“談人生”戲碼的背景板堪稱無懈可擊。

場面本來也是很和諧的:老王的口才本來就不錯,環境到位了更是發揮到妙語連珠,姑娘的表現也絕對是個優秀的捧哏。如果不是臨時進來一個電話,就那麼巧聽到了姑娘“那個二子談了倆小時人生呢”的真實感想,這一場可以説是十分完美了。
而經此一役,老王成功患上了談人生的PTSD。

無獨有偶,前不久剛剛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脱口秀大會,楊笠那一句“為什麼有的男的看起來這麼普通,卻能這麼自信?”幾乎是瞬間引爆話題,佔據了近期最具爭議首位。
男人筆下“習慣性談人生”的男人,和女人嘴裏“普通而自信”的男人,從對立的立場去看同一件事情,得出的結論卻如出一轍,這簡直充滿了戲劇性和微妙感。
王朔還説了,談人生這件事情,最好和喝咖啡一起進行。雖然説咖啡不經喝必須慢慢喝,但喝咖啡過程中那種找高貴感的氣氛,與談人生這件事的契合度一定是最高的。

流行詞:爹味
回過頭來看,“談人生”這件事情為什麼遭遇如此密集的反諷和吐槽?其實裏面分了兩個層面:其一是用輩分壓制後生的企圖,其二是試圖用男性壓制另一性的企圖。而這種行為,有個更簡潔的流行詞彙可以概括之——“爹味”。何謂爹味?
比如無時無刻不努力在氣勢上“做對方的爸爸”,這裏並不是指中學大學男生寢室那種“互當爸爸以示親近”的搞法,而是他真的認為他比你更懂,永遠把自己擺在教育者和控制者的位置上;
俗話説“術業有專攻”,什麼都懂的通才幾乎不可能存在,這些人對於很多領域其實也僅僅是一知半解,但架不住特別愛賣弄,哪怕只有半桶水也仍然熱衷於給別人提建議,而且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就該聽從;
不少人身上還帶着強烈的大男子主義氣息,手伸得特長喜歡控制別人,口頭禪“聽我的”;社會地位往往並不能支撐他們隨心所欲,於是無處安放的控制慾就全都放在了自家小孩身上,用訓孩子作為實現人生意義和找成就感的方式;
歧視女性,沒有其他實際的優勢就把身為男性也抬高成自己的一大優勢,通稱拜屌……
往周圍看看,以上畫風的例子多少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對應,所謂“四五十歲的失敗油膩男,最喜歡跟人講道理了”,這就是“爹味”的典型表現,也是王朔和脱口秀不約而同予以嘲弄的對象。
但是支撐着這一部分人長年累月做出上述行為的自信到底來自哪裏?不是説好了“自信都來自於強大的內心,並不靠打壓別人獲得”嗎?!

輩分壓制
首先是“輩分壓制”。幾乎在每一個實行了“老年人公共交通免費”的城市,“讓座”和“錯峯”都是關注焦點,每當有這類事情上了新聞,分分鐘給你刷成熱議話題。
要説給老弱病殘孕讓座,這當然是社會文明的體現,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傳統美德最好的復歸。然而其中時不時也有不和諧音出現——老人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對座位有優先權,於是對自己眼中“不肯讓座”的年輕人冷嘲熱諷、道德綁架,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個座位;

甚至還有出手打罵,實質上就是直接搶位子的;延伸一下,一定要卡在上下班高峯期刷免費卡出行的老人,是不是對辛苦搬磚的年輕人不夠厚道了?
有的城市已經出台了辦法來優化,比如上海直接發交通補助給老年人,比如重慶把上下班高峯期的老人卡也改成了收費的,那些還沒解決的城市就是一片羨慕聲浪。由此可見,不同輩分人羣的做事方式和思維邏輯已經有了明顯的差異。
還有廣場舞擾民、摔倒就碰瓷……,各種流行語淋漓盡致地反應出了年輕一代的心情——“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真正值得尊敬的是品德,而不是敬重你的年齡。”

説穿了,一部分人依然習慣於用年資、輩分壓人的老思路,嘴上説着“這是素質問題”或“為你好”,骨子裏依然是“我吃鹽多過你吃米”,但年輕一代對於這種行為模式已經相當厭煩、甚至出現逆反心理了。
從客觀角度來説,素質這件事根本就不該與年齡掛起鈎來,但倚老賣老雙重標準畢竟還是讓人反感的事,日常生活中見到這樣的例子越多,累積的反感也就越深重。

性別壓制
另一方面則是“性別壓制”。這種看法的最初起源其實只是不同性別的優勢短板不同,最初只是“不同”而已,但隨着漫長歲月的不斷“長歪”,形成了“性別也分高低”的奇怪看法。
在社會學理論中,功能論者往往認為,性別分化、各安其位對社會穩定發展是有利的。因為男女同事在工作場合、夫妻雙方在家庭內部都需要進行勞動分工,如果強行搞“理論正確”玩絕對平均,顯然是不利於提高效率的,對性別定勢的區分也就因此產生。
有的研究者認為女性更長於傾向表達、情感支持的工作,而男性則擅長工具型的實用角色,這兩種類型是互補的。有點像我國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説法,但不應該人為在其中分出地位高下。
在衝突論者看來,兩性之間的關係長久以來都是一種權力和支配的關係,當然其中的原因不單單隻有性別,還有種羣、社會經濟等因素。這個放在我國背景下就更容易理解了,男尊女卑、“賠錢貨”等等都是這種看法的縮影。
雖然説講男女平等已經那麼多年了,但實際上,性別定勢也好,社會經濟中的差別待遇也好,都還依然存在。表現在一部分人的言談舉止當中,就是令人辣眼睛的“爹味”和油膩感了。

關於“油膩中年男”
即使僅僅限定在文藝界,王朔也不是唯一一個表述過這層意思的人。
王小波就有一段很有名的話,説自己二十一歲還有很多奢望,然而隨着年歲漸長、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整個人會變得像“捱了槌的牛”一樣。如果年歲越大得到的反饋越是不如所願,那麼潛意識裏樂於“沉迷從前”也不失為一種止痛藥。
作家馮唐則曾經發過一篇叫做《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的文章,同樣是以自省的口吻現身説法,“更能消幾番風雨,最可憐一堆肉軀。”

最後,他還給出了一些建議,不要追憶從前、不要教育晚輩,你看,就這兩點足夠看出馮唐和王朔心有慼慼,他們眼中的“油膩男”畫像還挺相似的。這個話題一度發酵,網上還有“油膩中年等級表”之類的衍生內容。
但是一個人油膩不油膩,關鍵點並不是網絡爆文裏所描繪的那些特徵——手上必帶各種串、手裏枸杞紅棗茶、不愛運動養肚子……,這些都太過浮於表面,充斥着“和我習慣不一樣的就是異端”的挑剔感。

真正的油膩不在外表,在於舉止行為間透露出的思維方式:
不修邊幅、個人衞生堪憂本身是私人的事,但這往往返照出一個人對自己都不夠用心在意,説女性的時候有“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這話用來説男人也同樣正確且有效;
至於低看甚至物化女性、潛意識裏總是把年齡當作自高身價的資本,就更是沒什麼好説的,爹味十足。

結語
從名作家到脱口秀,再到網絡上口口相傳的無名網友,“油膩中年”這個來自無數具體例子的抽象形象之所以能夠引發熱議,當然也有調侃和自嘲的成分,但也證明它真的打中了不少人的心坎。
“油膩”這兩個字恰好概括重點,油是指油滑愛炫耀,膩則是指沒有距離感、時時過界而招人厭煩,正是這些行為(而不是外表體型上的“油膩”)才是真正令人不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