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向一位博主投稿稱,“當地的游泳館每天都有女性帶兒子進來,不止一個,都是十多歲的,長得人高馬大。”該網友叫工作人員來處理,“工作人員説小男孩還小,管不了,他媽媽説‘孩子又看不懂的,就你精貴怕看!’旁邊的男孩還在笑。”
這樣的新聞幾乎年年有,前一陣還有類似的男童進女廁的事件也曾引發過熱議。不過跟女廁不同的是,游泳館更衣室沒有隔間,這次熱議的事件中,男孩的年齡也不小,因此輿論的水花更大一些。
無論是從其它顧客的隱私保護,還是從孩子的性別意識培養上來講,帶十多歲的男孩子進女更衣室都顯然是不合適的。當着陌生異性的面換衣洗浴,就算異性只是個孩子,人們也難免會有尷尬和不適。而這樣的事情發生,受害的可能還有孩子本身。孩子們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性別教育是不可缺失的一環,在孩子懂事後,依然把他們帶入異性更衣室,容易造成孩子性別意識的混亂和性早熟。
但問題出在,帶男孩進女更衣室的媽媽們可能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隨着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人們的文明觀也在不斷轉變。我們依靠基本的公共生活規則和文明素養來與陌生人相處,也以此來保護自身的權益不受侵犯。讓孩子獨自更衣或獨自在外等待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這些媽媽們將這樣的安全考慮置於其它顧客的隱私權之上,顯然沒有做到對他人、對規則的尊重。但在公共空間內的相處,公共精神和規則意識卻恰恰是最需要的。
杭州游泳館女更衣室門外標牌
而性別教育,也是父母們的文明觀在育兒中的體現。一般認為,孩子在3歲左右就已經明白男女之分了,父母們需要從小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從而為他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確處理兩性關係打好基礎。其實,去廁所、澡堂等區分性別的公共空間,恰恰是幫助孩子樹立性別意識、涵養公共意識的契機,父母們在此時的正確示範和提醒更能幫到孩子。
也需要看到,文明的培育和公共空間秩序的維繫也離不開公共設施的配套。可能對於父母來講,尤其是孩子年齡較小時,獨自帶娃外出時確實存在着現實的困難。尤其是在全面三孩的背景下,我們更要提升公共空間對育兒和母嬰的友好程度,這其中就包括第三衞生間、母嬰室等空間的配備和管理。
而對於游泳館來講,若是真如網友所言,“每天都有媽媽帶兒子進來”,面對這樣明顯的需求,即使不能單闢出一間屋子,也應該通過拉簾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或是提示工作人員主動幫助同性的兒童更衣。面對顧客的投訴建議,也可以採取樹立或張貼標語的方式,明確幾歲以上兒童不可進入異性更衣室,或是提示家長在家中或車內提前給孩子換好泳衣。
十多歲的孩子進異性更衣室,顯然不能以一句“孩子又看不懂”來搪塞。提升社會的文明水平,雖不能一蹴而就,但也應該重視每一次的文明實踐,激發不守規則的恥感,讓人們對公共秩序保持一份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