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墳潮、考古風,從龔俊和張哲瀚的煩惱説起…

曾經自稱“娛樂圈十八線”的龔俊和張哲瀚,正在因為《山河令》而飛速走紅。

跑不完的通告、拍不完的廣告、上不完的熱搜都實打實地證明了他們的熱度。隨之而來的,還有新流量所必經的過往“考古”。

上學時拍的廣告、參加綜藝時説的話、素人時期的照片,皆未能逃離網友的“火眼金睛”。其聲勢之浩大、挖掘之仔細,連龔俊本人都感嘆,“很多照片我都沒有,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裏扒出來的。”

挖墳潮、考古風,從龔俊和張哲瀚的煩惱説起…

事實上,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粉絲文化的興盛,粉絲與明星之間的距離已經越拉越近。畢竟互聯網是有記憶的,成長在網絡時代的年輕藝人們,多多少少都會在網上留下痕跡。

很多粉絲和吃瓜羣眾都喜歡“考古”,而“能夠經得起考古的藝人”,也逐漸成為藝人劇拋還是長紅的一大評判標準。

互聯網時代,明星正在丟失隱私

我們的隱私,“死”在互聯網時代。

對於那些常年“5G在線”的忠實粉絲來説,窺探藝人隱私是一件早已司空見慣的事情。

公開販賣藝人行程、跟車追到酒店、替藝人值機制造“偶遇”,早就變成了業內見怪不怪的“潛規則”,更不用論走紅後對過往的“考古”——這幾乎成了每一個走紅藝人的必經之路。

挖墳潮、考古風,從龔俊和張哲瀚的煩惱説起…

這種衝擊,幾乎所有的藝人都無法逃避。作為鎂光燈聚焦的對象,不僅在外的一言一行會受到民眾的監督,曾經的言行更是無法隱藏。

但藝人也是肉眼凡胎,這“洛陽鏟”一下去,又有幾個人能夠經得住?畢竟,輿論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可控性”,立場不同的吃瓜羣眾總能從中找到不一樣的角度,無死角地進行深扒。

而當人們發現剷出來的東西與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相差甚遠之後,很可能會徹底打碎藝人身上的光環。

張哲瀚最近便有着這樣的煩惱。出道十年一朝爆紅,憑藉着《山河令》中周子舒這一角色收穫了不少觀眾的喜愛的同時,關於他的爭議也隨之而來。

參加綜藝時的不當言論,蔣勁夫家暴事件時的發聲,甚至連和粉絲的互動也成為原罪,儘管在浪潮湧來前,工作室便已發佈聲明,但對於藝人而言,這些過往仍埋下了一顆爭議的種子。

挖墳潮、考古風,從龔俊和張哲瀚的煩惱説起…

再往前追溯,受“考古”其害的藝人更是數不勝數。近有The9成員喻言,遠有肖戰。

喻言多年前在社交網絡上的言論被翻出,因髒話連篇引發爭議;肖戰成名前與朋友互動時的不當言論被指責。

儘管三人都曾在輿論爆發後有所回應、道歉,但網絡質疑聲仍對他們後續的事業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甚至在事件爆發半年後,重新出現在觀眾視野中的肖戰,所做的第一件事仍是在為過去的言論而道歉:“最近正在反省是不是在年輕不懂事的時候,發表了一些不好的言論,給一些人造成了傷害和影響,想向所有被言論傷害的人説一聲對不起。因為,受的關注越多,責任感越重大。”

挖墳潮、考古風,從龔俊和張哲瀚的煩惱説起…

接受輿論審判的“空殼藝人”

考古明星過往風潮的興起,也並非毫無原因。

不久前,“明星早期的微博有多好笑”相關話題登上熱搜。網友們扒出明星們多年前的微博,段子、非主流照片、趣味小視頻比比皆是。

評論區中,網友一邊哈哈大笑,一邊想象着他們的過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考古”流行的原因。

挖墳潮、考古風,從龔俊和張哲瀚的煩惱説起…

“之所以現在粉圈喜歡考古,可能確實覺得以前的明星更生動有趣一些,敢想敢説,粉絲可以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而現在有些年輕藝人就像個‘空殼藝人’,採訪打官腔,微博只有廣告,想要了解他,只有通過考古,才能發現他的品行到底如何。”在熱評中,有網友這樣回覆。

在信息不對稱的時代,偶像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明星所展示的渠道和方式都十分單一。他們往往需要通過作品與外界溝通,而粉絲們對於偶像的追逐也源於作品,甚至不少粉絲對於作品的瞭解程度是遠超於明星本人的。

這也給了藝人更高的自由度,不必擔憂因自身言論而影響形象。但伴隨着互聯網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粉絲瞭解偶像的方式不再只是電視,從線上各個社羣,到線下探班、追現場,是更全面、更實時的資訊渠道。

挖墳潮、考古風,從龔俊和張哲瀚的煩惱説起…

在360度無死角地窺探下,越來越多藝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自己哪天哪個言行會出問題,不知道是否會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以至於越來越多藝人和他背後的團隊都傾向於選擇安全的策略,隱藏真實的自己。

如今,人人都是“卓偉”。狗仔線下偷拍,網友線上考古。而相比於前者出於利益,網友窺探和爆料,更像是一場自發地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輿論審判”。

但這種“審判”真的是正確的嗎?

劉慈欣有一篇科幻短篇小説叫做《鏡子》,講述了一種計算機模擬技術,可以模擬出不同宇宙創生及其以後的所有事情,全人類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將暴露在控制計算機的人的面前,所有人都再無隱私可言。

“偉大的景象時代”到來了,但罪惡真的就結束了嗎?在劉慈欣的筆下,最終主角悲觀地看到了“鏡像”導致的惡果——人類的藝術、科學、技術陷入了徹底停滯。

而劉慈欣借書中首長之口明確地説出了他的觀點:“社會也是這樣,它的進化和活力,是以種種偏離道德主線的衝動和慾望為基礎的。清水無魚,一個在道德上永不出錯的社會,其實已經死了。”

同理,對於藝人而言,也許過往存在爭議,但當現在的他能夠負責任地從藝做人,何必挖墳掘墓糾纏過往呢?畢竟你不是找老公——單方面認“老公”只是鏡花水月。

歸根結底,這仍是一個關於尺度和標準的問題。人是很複雜的動物,對藝人的高要求無可厚非,但對待藝人,也要理性對待和分析,一竿子打死和盲目跟風站隊都大可不必。

【文/石榴】

The En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89 字。

轉載請註明: 挖墳潮、考古風,從龔俊和張哲瀚的煩惱説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