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裏有一句經典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培養學生的過程總不會那麼輕鬆而有趣,特別是進入中學以後,有了中考、高考的壓力,課本上的知識和練習冊裏的習題,成了同學們每天離不開的任務。
不過,等到畢業以後你或許會發現,光是學習成績好未必能確保有個好的前途。特別是專業選得不合適的話,就要面臨難題了。
其實我們大多數同學,可能在多年的固有思維模式下,已經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以後選專業的時候,往往也帶着迷茫。有位同學早早就表現出對某個領域的濃厚興趣。
七年級對於學生而言,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從小學到初一的變化,比家長想象中更多。很多同學就是從這時開始,更加在意自己的個性。
不過,這個年齡在家長眼裏,還多半是不懂事的小孩子。在我們印象裏,他們這個階段往往喜歡看小説、雜誌這些課外書。
學習功課未必有多少熱情,但看到這類課外書卻興致勃勃。河南有位七年級的男生,卻很與眾不同。有一天老師中午來到教室,發現他手裏拿的書卻很顯眼。
原來他正捧着紅色書皮的《刑法》,看的津津有味。老師錄下來以後,他才發現自己被拍下來,那犀利有光又英氣的眼神更是少見。
老師將這個畫面發到網上,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評論。別説是隻有13歲的學生了,就連很多家長也不曾摸過這類書籍。
還有很多人坦言,自己13歲的時候還是個愛調皮搗蛋、沒心沒肺的男生。相比之下,真是對這位同學很佩服啊。
更有趣的是,後來老師還透露其他細節,原來他上學期剛剛看完民法。不知道在小學的時候,是不是就已經有學習這類知識的習慣了呢。
如果説大學生看這類書籍,可能是為了增加求職渠道做的現實準備。但七年級的中學生就知道看這些,顯然是出於濃厚的興趣。
其實大家都知道,純粹的法律典籍,語句和用詞都很嚴謹正規,也不會有太多生動詳盡的例子。這對於大多數初中生來説,或許顯得有點枯燥。
但這位同學真的能看進去,而且閲讀範圍很廣博,同時又緊緊圍繞相關的課題,實在很難得。不少網友直言:這孩子大學專業都提前“選好了”。
能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主動找機會學習,這樣日積月累下來,效率可不是一般高。所以,還有網友説,這男生能做羅翔老師的接班人了吧。
(羅老師)
羅老師有個暱稱叫“張三”,他經常舉一些生動的例子,來給學生們講解法律專業的知識。他本身也是學這個專業出身的,高考時考上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後來又去中國政法大學讀研;博士階段還考上了北大。
當然,優秀的教授有很多,羅老師之所以這樣受大家關注和認可,也是因為他以前常在網上分享自己對一些規則的見解,和對畢業生的關心。
不過現在他因為一些原因變得低調很多,不怎麼發表自己的觀點了。但有學生表現出對這個專業的熱愛,大家還是第一時間想起他,或許也代表了對羅老師的想念和支持吧。
保護學生的興趣,對於他們的未來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男生對法學知識的興趣顯而易見,作為過來人,筆者其實很羨慕他。因為在這麼小的時候,他就已經展現出對某個學習方向的傾向。
而實際上我們多數同學,可能只是為了提升分數而學習,或者因為想獲得家長的認可而學習。雖然前期看起來更佔優勢,不會因為任何與考試無關的事物分心。
但越是到學習後期,比如高考以後的階段,就顯出了這種培養模式的弊端。選專業時,我們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多半迷迷糊糊就報了某個專業。
高等教育階段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也容易否定自己的選擇。畢業後,如果自己都不熱愛這個專業,更難以靠它找份理想的工作。
所以,保護學生的興趣,從長遠來説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希望家長們也能有更遠的目光,允許中學生適當保留髮展興趣愛好的時間。這不僅不是無用功,反而可能成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