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已經83歲高齡,張少華仍然保持着極為旺盛的創作熱情,她幾乎可以像年輕人那樣,每天馬不停蹄的活躍在影視第一線,且凡事都親力親為,力求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張少華參演的影視作品很多,在《康熙微服私訪記2》、《大宅門》、《還珠格格2》、《我這一輩子》、《五月槐花香》、《鐵齒銅牙紀曉嵐》、《北風那個吹》等作品當中我們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但限於她的年齡和條件,張少華在眾多電視劇當中都只能是出演一些配角,少有以她為核心去打造的電視劇。而2008年的《我的醜娘》中主人公的形象正好與張少華的形象相符合,這成為了她為數不多的扛鼎之作。
這個十一年前的“催淚彈”賺取了許多人的眼淚,中國人常説“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但這部《我的醜娘》卻講述了一個兒子嫌棄母親醜的故事。在這部電視劇中,張少華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撐起整部劇,為了把握這次女一號的機會,她使盡渾身解數,力保這部劇能夠出彩。
坦白講,《我的醜娘》不能算是一部高水平的作品,它的劇本明顯缺乏合理性,台詞也較為尷尬,整體氛圍更像是為了煽情而煽情,意圖過於明顯,很多細節也缺乏推敲。但毫無疑問,張少華的表演和導演臨場的一些突發奇想拯救了這個不太合格的劇本。
作為片中的絕對一號人物,導演給了張少華很大的發揮空間,作為一部苦情戲,眼淚自然是少不了的,而所有的哭戲張少華沒有藉助任何輔助手段,完全採用的是“體驗派”手法,將自己的情感代入到角色當中,然後情到深處,眼淚自然隨着角色的情緒流了出來。
這樣的方式雖然難稱高效,但給觀眾帶來的衝擊確實巨大的,它不是眼藥水能夠取代的,如果有一天演員們演戲不以情感為出發點,而一顰一笑都需要依靠外力去實現的話,那麼表演也就將徹底失去魅力。畢竟“真實”才是影視創作的第一生產力。
對此,張少華自己也曾説過:“儘管我每天都有許多哭戲,每天的眼淚能哭滿一大缸子,劇組早就買了好幾瓶眼藥水給我備好了,但我堅決不用,作為一個演員首先要能夠打動自己,才能去感染觀眾。”
許是導演嚐到了“體驗派”的甜頭,在其中一場戲當中,母親流落街頭只能以乞討為生,按照之前的安排是找幾個羣眾演員配合一下就把這場戲給帶過去了,而導演卻臨時決定去往真實的鬧市區,將所有的攝像機移到很遠的位置,把鏡頭拉近之後對張少華進行拍攝,而現場所有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呈現在劇組拍攝的鏡頭之中,為了怕羣眾當中有人把她認出來,劇組的工作人員給她摸了一臉灰。
張少華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開始了表演,現場許多在車站等車的路人都信以為真,看她實在可憐就紛紛往她的碗裏扔錢,每一位往她碗裏放過錢的路人,她都會給人家磕頭。
正當越來越多的人圍上來,對老太太問東問西,打算想更多辦法幫助她的時候,導演喊了停:“趕快過去跟人家解釋解釋吧”。於是,劇組的人員突然出現了,告訴大夥這是在拍戲,並且把要來的一大碗硬幣和紙票全部物歸原主。
當這些路人們得知她就是電視上那個演員張少華的時候,大家從一開始往她碗裏放錢,改為了拿着筆紙和手機找他簽名合影。
這段戲成為了張少華的經典瞬間,至今都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當然,我們得説張少華確實長着一張苦情的臉,自身條件的優勢確實是她能夠博得路人們同情的原因。但張少華出色的演技,以及對演戲全情的投入也確實值得人們尊敬,即便許多演技高超的演員,你讓她對着同行,她怎麼演都行,但你讓她對着一個路人又作揖又磕頭的,她大概也不樂意。
正是張少華這種專業能力與敬業精神使得這部戲有了更高的完成度,同時張少華也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穫便是感動,從前總有人説如今的年輕人越來越冷漠,但當一些人把20元面值的鈔票紛紛扔進自己碗裏的時候,她深深感受到人民羣眾的善良。面對那些熱心的路人,張少華如此説道:“能為這麼可愛的一羣老百姓演戲,我覺得非常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