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就是經典,哪怕你看過很多遍,依然每次都會被感動,每次都會有新的發現!
日本電影《入殮師》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10月29日,該片在國內以4K修復版的形式公映,目前已經取得了5500萬元的票房,很多觀眾早已看過這部影片多次,但依然願意買票走進電影院感受大銀幕的魅力!
01 電影策劃源自本木雅弘的經歷
《入殮師》導演瀧田洋二郎專門在社交平台上解答了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
説起來很有趣,《入殮師》這部電影最初的策劃源自男主本木雅弘的一次經歷,他去印度的時候,在恆河邊上目睹過當地的葬禮,受到了很大觸動。也因此,他對這部講述生死的電影有很深的感情。
我第一次讀劇本的時候,感覺內容非常親切,雖然題材很少見,但直覺告訴我,這部電影一定會很有趣。
毫不誇張地説,我們為了這部電影都豁出去了,甚至去入殮的現場做兼職,一般沒有人會做這樣的工作吧。本木去了,我也去了。這種經歷成為了《入殮師》的一個根基。在現場,那種真實感撲面而來。當你置身其中,親眼目睹那些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情感,感受着那份流動在親人之間的感動時,就會意識到,表面的平靜下其實充滿了情感張力。
現在看來,雖然《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説《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但導演和主演的個人感受才是這部影片成功的主要原因。
02 最動人的部分是對親情的共情
《入殮師》早在2008年就已經在日本公映,該片還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1955年出生的瀧田洋二郎最擅長的是拍攝喜劇電影,作品包括《我們都還活着》《秘密》等,也拍過《陰陽師》這樣賣座的奇幻動作影片,《入殮師》是他電影生涯的巔峯之作。
一個網友寫道,自己的父親多年前去世,看《入殮師》的過程中,“哭到不能自已,整個影廳就屬我哭聲最大,當影片結尾石頭被小林失去的父親死死握在手中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自己和已經過世的父親的種種,謝謝您瀧田洋二郎先生,讓我終於在父親去世的三年後好好哭了一場。”
還有一個網友寫道,“我是抱着看你怎麼煽情把我弄哭的心理走進電影院的……當男主角小林給30年未見面的父親入殮時,我居然忍不住哭出了聲……衝出影院,我的腳步變得輕快,我還活着,活着真好!”
其實上面兩位網友的感受已經説出了《入殮師》這部影片最動人的地方:一是對親情的共情,另一個是對自己生活的啓發。
《入殮師》的故事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分之二講的是本木雅弘飾演的小林大悟從東京一家樂團失業後,跟妻子回到了鄉下老家,迫於生活,開始做起了入殮師。這部分講述的是心理轉變,他是如何從一開始的恐懼、排斥,到最後從內心體會到了這份職業的尊嚴,從而喜歡上了這份職業。
後三分之一解決的是“面子問題”和他對30年未見面、但一見面就是生離死別的“父子和解問題”。最終,影片的主題得到了昇華。
從一個被敬仰的大提琴演奏家一下子滑落到一名被很多人看不起的“入殮師”,這份心理上的失落,相信是很多人無法逾越的心坎。小林的妻子、長輩一開始也不接受他的這份職業,妻子甚至一生氣回了孃家。影片對他的心態轉變過程有非常細膩的刻畫,尤其是小林花了1800萬日元(相當於100萬元人民幣)巨資剛貸款買了一把新的大提琴時,生活像一盆冷水潑向了他,樂團居然倒閉了。這裏面藴含着“藝術和現實生活”的巨大隱喻。
小林喜歡大提琴,但天賦有限,市場冷清,最終不得不屈服於現實生活。“入殮師”這份職業看起來低賤,但報酬高,週薪50萬日元(相當於人民幣2.8萬元),社長佐佐木生榮能夠吃得起河豚魚籽壽司。相信這種“理想和現實”的落差,是很多觀眾都能切身感受的。
03 拍出了入殮師職業的工匠精神
日本很多文藝作品都對死亡持豁達甚至是讚美的態度。《入殮師》中也出現了“鮭魚冒死溯流而上”,“櫻花盛開”以及“大雁結伴而飛”等畫面,但最重要的是,影片拍出了入殮師為往生者入殮時肅穆莊嚴的“儀式感”,這讓那些往生者和他們的家人找到最後的尊嚴和安慰。甚至可以這樣説,這體現了日本人的一種“工匠精神”,將一種非主流職業做到了極致,將一種精神貫注其中,最終讓這份職業變得高貴起來。
小林在做入殮師之前,並沒有見過死者,即便是他的母親去世,等他趕到的時候,也已經處理完了,他沒有親身經歷過生離死別,所以對於生活和藝術並沒有深切的感悟。影片對於這一點有很精彩的表現。一開始,他在大樂團中拉着大提琴,心不在焉,泯然眾人。隨着他對於“入殮師”這份職業瞭解的越來越深,他開始在大自然中一個人投入地演奏,他的琴聲越來越情感充沛,如泣如訴。在這裏,要感謝作曲家久石讓,為《入殮師》譜寫出了這樣充滿情感力量的配樂,而本木雅弘的表演也同樣精彩。
瀧田洋二郎説:“為了表演那些優美的大提琴曲,本木真的非常刻苦地學習了大提琴。當時在外景拍攝地,我們都住在酒店,每天晚上到後半夜都能聽到大提琴的聲音。雖然我們提出到12點以後就不要再拉了,但是無濟於事。本木為了拉提琴的戲份真的非常努力。後來我們劇組乾脆就把那一層整個包了下來,跟他説隨便你練到什麼時候,練到早上都無所謂。得益於本木的認真,電影中的拉琴場景都很真實地展現出來了。”
04 豁達的生命觀
藝綻君最喜歡的是山崎努飾演的社長這個角色。這個老頭非常有意思,他9年前妻子去世,最後選擇進入入殮師這個行業。他有嚴格的職業精神,對於工作一點都不馬虎,但卻沒有所有宗教的忌諱,尤其是在美食這件事情上。他對死亡持有一種理性的態度,感慨河豚魚籽“也是一種生物的遺體,”人類吃它們就是“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活着”。
影片最後,小林一開始拒絕去見父親遺體時,社長持堅定的態度,一定要他去,最後還讓小林隨便選一具棺材作為禮物,幽默感十足。社長佐佐木生榮這個人物,應該代表了導演本人對於生死的態度吧。
《入殮師》真的是一部傑作,它無處不在的幽默感平衡了往生者家人們的痛苦表情,讓觀眾不被巨大的悲傷情緒壓倒。
影片的音樂運用尤其值得稱道。情緒高點時,反而只有人物的對話,完全不用音樂烘托,實在是高!如此,當大提琴的獨奏響起時,觀眾才能感受到那奔湧而來的情感震撼綿綿不絕。
如果説《肖申克的救贖》讓人感受到了人類意志的頑強和偉大,那麼,《入殮師》這部影片無疑是一劑人類心靈上的強心劑,當你被生活虐得遍體鱗傷時,不妨看看這部影片,“感受到它的治癒和美好(瀧田洋二郎語)”。
來源:藝綻公眾號 | 記者 王金躍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