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的《姜子牙》引起廣泛關注,票房逾12億。該片由100%中國團隊打造,耗時4年,除2D版外還有lMAX版。
眾所周知,電影工業化首要的是工業精度,以高度的精細營造奇幻的景觀。《姜子牙》是動畫片,卻做到了真人電影的精度。不論姜子牙還是九尾狐,眾多神仙妖怪,個個描畫得纖毫畢現,栩栩如生,毫不遜色於《星球大戰》系列等。據悉,製作1560天裏不停地迭代(用幾何畫變形出動畫)和修改,姜子牙就有123個修改本。為了呈現恢宏的封神世界並賦予其敦煌壁畫的美術風格,採以“逐幀死磕”,用4000台電腦同時渲染,讓每一幀畫面都包含海量細節和動人美感。全片的特效鏡頭為1300個,其中高難度特效179個,中等難度特效100個,一些重點鏡頭打磨40-50版,單個場景打磨70版以上。用如此的工匠精神精雕細琢,難怪像姜子牙飛仙上天庭、大戰九尾狐等各場戲給了觀眾、撲面而來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沉醉其中。
圖説:《姜子牙》海報 官方圖
《姜子牙》在工業化方面另一個值得點讚的是流程式操作。由4位導演分工負責製作的各個環節,互相交融,實行“螺旋式迭代”。例如程騰負責三維,他曾獲東京電影節動畫單元特別獎,對三維和工業化流程十分熟稔;李煒則負責二維、主要是戰爭場面的二維。兩人通力配合,把二維的設想都落實為三維呈現,結果達到了藝術品級別,而且也規避了美式和日式動畫風格。
中國電影工業化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體系和標準。當下中國電影有兩種不同的製作模式及其相應目標。一是製片人為中心,大投入、大明星、大營銷的大製作;二是導演為中心,低成本但作者性較強的小眾電影。這兩者並行不悖,且絕對不能放棄後者,反而要求導演必須是全能型,既懂製作,又懂融資和營銷,還必須懂衍生產品開發等。這就能確保中國電影“重工業”的商業片和“輕工業”的文藝片雙翼齊飛。
電影工業的標準化,除了每個製作環節做到專業規範,還要求每一種類型片都必須有特定的創作和美學標準。外國有理論家統計,現有七百多種類型片。其實,加上各種類元素融合的複合式類型,早已有八九百種。我國近幾年類型片琳琅滿目,例如動作片《戰狼》系列等、超級英雄片《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歷史片《建軍大業》等、體育勵志片《攀登者》等、社會片《我不是藥神》以及,複式敍事片《我和我的家鄉》等,這些電影絕大多數是按照工業標準和類型特點製作的。至於科幻片和奇幻片,像《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可與好萊塢同類大片媲美。我建議,先把這兩類片種打造出響噹噹的品牌來。(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