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八億,放到現在來看,似乎只是一個常見的電影票房成績,然而,對於世紀之交時的中國電影來説,卻是全年電影的票房總和。1999年,中國電影跌入低谷,收穫57萬多張選票的第22屆百花獎,居然已經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選票最多的一次。
當時的中國電影怎樣才能走出困境?電影人侯詠將鏡頭對準了一張張中國面孔,用鏡頭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一個都不能少”。侯詠鏡頭下那些樸素的面孔,卻充滿着希望。在他鏡頭下,一個平凡的女孩的人生髮生了蜕變,她就是《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女主角魏敏芝,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社會的資助,完成了從餵豬放羊的山村姑娘到影視劇導演的蜕變。
在《一個都不能少》獲得第2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那年,侯詠還想不到他鏡頭下的這個女孩,人生會因此改變。回想起當年影片選演員的過程,侯詠提到副導演帶着團隊到當地所有的小學和中學都轉遍,最後鎖定兩個女孩,其中一個就是魏敏芝。
《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這些面孔,也體現了張藝謀導演在創作上的一個轉折,他開始追求用樸實的風格來靠近和打動觀眾。這一時期,也正是中國電影開始探索商業化改革的開端,“創作轉型”成為了這一時期電影人的關鍵詞。侯詠表示那是一個挑戰,而且這種挑戰不是具體的技術上的,而是觀念上的。
侯詠被這種真實、天然的狀態深深地打動,他開始意識到要拍一個具有真實質感的電影,在學校接受的美學教育的標準需要改變。山區的孩子們如何呈現出他們最真實的狀態?侯詠思索着這個問題。
除了魏敏芝,這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還孕育了兩位觀眾至今都非常熟悉的中國面孔。一位是《漂亮媽媽》中的鞏俐,另一位則是由侯詠執鏡的《我的父親母親》中的章子怡。百花獎作為觀眾獎,通過這兩張榮獲最佳女演員的面孔,呈現與關注的是當時觀眾對於演員,甚至是對於時代精神的所需所想。
張藝謀導演那個時期的作品也是深刻反映出觀眾的這種需求。作為與張藝謀多次合作的侯詠,認為張藝謀本人就有着堅韌不拔的性格,這種性格也反饋在他作品的主角身上。
張藝謀、侯詠、鞏俐、章子怡、魏敏芝……他們是電影行業中被大家熟悉的面孔,而在他們背後,還有許多觀眾看不見的面孔,那就是幕後的人。而正是台前幕後的精誠合作,“一個都不能少”,中國電影才在那個世紀交替的時期完成了面向觀眾的成功轉變。《大眾電影》始終讓電影人和觀眾緊密相連,它與時俱進,搭建起觀眾和電影之間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