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季《吐槽大會》上,易立競向李誕發出“靈魂追問”,“你看過《吐槽大會》的豆瓣評分嗎?你知道《吐槽大會》越來越不好笑了嗎?你聽過評論説《吐槽大會》已經變成洗白大會了嗎?想過停辦《吐槽大會》嗎?真的要放棄嗎?”
李誕笑、點頭、不回答。
這種情況,《吐槽大會》節目組不是不知道。第四季結束之後,首席編劇程璐在自述中寫到,“做到第四季,吐槽已經趨向穩定,開始走向保守了”。反應在播出端,就是該請的頂流都請了,該有的話題也都有,但吐槽起來卻讓人感覺越來越不敢説、不給力了,大咖們也都套路了,表演得多了,接受吐槽力度小了,有人説,吐槽大會應該改名叫洗白大會。幕後的人員也很疲憊,“那段時間大家都很吃力,經常工作到半夜,最後出來的效果也沒預想中的那麼好。”程璐直接去找葉烽(笑果文化的董事長),“再這樣做下去不行了,不要再做了。”
前前後後討論了幾次,葉烽的態度很明確:“節目一定要做”。笑果成立至今,養活了兩個綜藝IP,一個《吐槽大會》、一個《脱口秀大會》,兩個IP共生共榮,“吐槽”需要“脱口秀”輸送新人,“脱口秀”需要“吐槽”提升新人價值,二者不可缺一。但兩個IP的境遇卻不盡相同,“脱口秀”經歷了第三季楊笠、李雪琴、何廣智等新人的強勢崛起後,需要的是升級,第五季“吐槽”面臨的則是能吐槽的藝人越來越少,槽點越來越單一,如何痛快的吐槽又顧及藝人的承受能力,難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觀眾的期待值也越來越高——《吐槽大會》肯定要改,必須改,唯有改變才能救活。
為了救活自己,《吐槽大會》做了什麼? 賽制革新:淘汰危機引發激發嘉賓鬥志
初登《吐槽大會》,楊笠感嘆,“我一直想上《吐槽大會》。這節目多好啊,不用比賽,現在也要比賽了,你們是瘋了嗎?”沒錯,這一季的吐槽大會要比賽。21位嘉賓,分成3組,每隊隊長即主咖,每期上台挨其他兩隊的吐槽。一輪下來,現場總票數最少的組,需淘汰更多的隊員。賽制裏還有自曝槽點、補刀、淘汰甚至團滅、1V1V1、roast battle等玩法。
節目組沒瘋,引入賽制是他們自救的重要手段。“《吐槽大會》如果按照原模式走,中國娛樂圈一共才有多少人,每期消耗七個,做十期,就是七十個,四季下來三四百個藝人就消耗光了。另外,這些藝人隔多久才能貢獻一批槽點,積累槽點本身對他們的壓力是很大的。”《吐槽大會》3月12日,媒體溝通會上,第五季製片人白洪羽認為,從務實角度講,必須找到《吐槽大會》的核心是什麼,“我們找到的抓手是‘我為什麼而吐槽’,開始的時候,你有槽點,我想跟你聊聊,到了後面我就是‘我為我的隊伍在吐槽’,這就需要設計賽制。”
總導演譚曉虹介紹了賽制的邏輯:“自曝槽點”是為了激起大家吐槽的慾望,有點像玩真心話大冒險。你不想説真心話,看別人説真心話了,(自己主動)曝一個更猛的料,好勝心和勝負欲就被激發出來了。自曝的內容也比較能代表嘉賓個人對吐槽的接受程度。
“補刀”和“1V1V1”,是伴隨着節目播出臨時加上的環節。數據分析上,“補刀”環節往往是節目的高潮點。“1V1V1”則在每個賽段後,再增加一層情緒高點:一方面,它可以給落後的隊伍一個逆風翻盤的機會,另一方面,它可以激發嘉賓的鬥志,嘉賓們更容易有突破性的表現。
譚曉虹指出,“賽制的核心目的是激起嘉賓吐槽的慾望,我們沒有很認真的要比出的冠亞季軍。所以,過程中肯定會做一些調整。”
引入真人秀,單本劇變成了連續劇
在賽制革新的同時,《吐槽大會》第五季通過引入真人秀部分來完善節目大故事線,把節目從單本劇變成了連續劇。
節目中,真人秀的“上頭感”有助於完善故事的合理性。譚曉虹介紹,第五季新增加的真人秀和比賽的賽制,讓嘉賓產生羣體性“上頭感”。也許嘉賓入局之初並非為贏,但當每一個人身處遊戲之中,在和團隊成員一起“打怪升級”的過程中,萌生了好勝心和使命感,從而更“上頭”。
白洪羽則以錫紙鱸魚外面的那層錫紙來形容真人秀:“它是不可或缺的,有了它整道菜才完整。”通過真人秀部分,完善劇情的鋪墊、人物的側寫、故事的推進,待到正式吐槽時將整體氣氛和烈度推向高潮。
吐槽的尺度
改變之外,還要堅持。與第一季播出相比,第五季《吐槽大會》面對的是更加敏感的輿論環境。任何一個槽點都可能被放大,引來爭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調侃“男人普通又自信”的楊笠被舉報。
“今後‘脱口秀’、‘吐槽’會支持還是弱化楊笠這樣的表達?”溝通會上,有人提問。
“你覺得楊笠是怎麼樣的人?”白洪羽反問。“她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覺得這樣很有趣就説出來了,肯定有一部分羣體覺得被冒犯了,但有些人則覺得無所謂。我們做任何一個事情,都會有人高興,有人不高興。至於從選題的視角,不是保護或者倡導,而是你有想説的、用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可以了,在政策法規,公序良俗大家都接受的普遍大前提下,真實的表達個人觀點不是壞事。 ”
譚曉虹也有自己的答案“第一,只要是在脱口秀、喜劇的範圍內,什麼樣的表達我都鼓勵,非常堅定的鼓勵,楊笠也是我自己非常好的朋友,是我很欣賞的脱口秀演員。第二,(有些)沒有必要的傷害,我是會做一些處理的,但不管是楊笠或者是其他脱口秀演員的表達我都表示鼓勵。”
從第一季開始,《吐槽大會》就一直在試探喜劇和冒犯的邊界,試探了五季,現在該如何界定邊界,白洪羽借用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的描述,“謔而不虐,猛而不兇,奇而不怪”——這就是吐槽的尺度。
一場求生實驗
《吐槽大會》第五季就像一場求生實驗。改變的未必全對,比如自曝槽點,有人評價,黃奕、馬蘇、張雨綺説來説去都是那幾件事,不僅在《吐槽大會》説,在其他好幾檔綜藝也在説。譚曉虹也承認,錄完後發現“嘉賓對吐槽的接受度,和我們想的還有一定的差距,可能這就是內娛明星對吐槽的最大接受度吧”。至於真人秀,看完第一期前30分鐘後,自己也猶豫“這段要播出來嗎”?“可一季世界觀的架構和規則的建立就在第一集的前三十分鐘,要自救,這一步冒險是必須要嘗試的,成或不成也需要去試試。”
堅持的也可能被認為還不夠。從第一季到第五季,一直有人呼喚,《吐槽大會》應該邀請更大的咖,吐槽也該更兇猛些。但實際上能接受自己被吐槽的人就那麼多,即便接受邀請,他們也在和節目組談判什麼能説什麼不能説,“如果有太多點不能提,這個嘉賓我們就婉拒了”, 譚曉虹甚至想“把我們邀約過但拒絕我們的藝人打在大屏上,讓大家看看,我們真的能請的都請了。”
數據上,這場實驗也是尚在進行之中。豆瓣評分中,播到一半的《吐槽大會》第五季目前評分6.1 ,比第四季低0.1分。參與評價人數14696,比第四季少一半,結局是生是死,都未可知。
這一點,或許李誕看得更開,“這次改版我們根本沒想好要改成什麼樣,所以你們很有機會跟我一起,見證一個綜藝節目改版的失敗。”如果節目中這種李誕式的吐槽再多些,《吐槽大會》第五季確實是有被救活的可能的。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編輯/賀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