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海報
文\李雨心
在陽光肆意揮灑的午後,漫步在家中的小庭院中,與遠道而來的好友談論起日常生活瑣事,進而再談起創作時的靈感、童年的影響……這樣的畫面,就出現在前段時間剛剛收官的文學紀錄片——《文學的日常2》中。鏡頭裏,通過朋友拜訪的方式,觀眾得以窺見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
沒有居高臨下的説教意味,也沒有刻意塑造“高大上”的人生哲理,在這部紀錄片中,畫面走進看作家們的日常,展現出這些“文學大咖”豐饒有趣的精神世界,讓觀眾感受到他們最真實的生活樣態。正因如此,該片在豆瓣上收穫了8.2的高分,近三分之一的網友都給出了五星的滿分評價。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劇照
當然,這並不是在今年走紅的第一部文學類紀錄片了。將目光放回到年初,一部聚焦於愛書人的《但是還有書籍2》,同樣收穫了高口碑與不低的熱度。兩部紀錄片的先後播出,不由得讓人們注意到一種狀況,那就是以書籍、文學為主旨的紀錄片作品,開始打破“小眾”的路徑,成為了紀錄片創作的新的“藍海”。
其實一直以來,文化類的紀錄片在大眾心中都有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譬如認為此類作品觀看需要一定的門檻,講述的都是陽春白雪的內容,不免有晦澀難懂的知識點……但是細看《文學的日常》,觀眾仍能從中感受到濃厚的煙火氣息。作家李修文在西北荒地的杏林與摘苦菜的大姐交談;劉亮程與洪啓遊走在新疆的草場戈壁,與遇到的牧羊犬、野駱駝打招呼;雙雪濤在狹窄的衚衕裏朗讀,背後的人正在打枱球……這些稀疏平常的點滴,構成了片中的煙火人間,而文學,也是誕生在其中。
而在《但是還有書籍》,將視角放寬到了更多與書有關係的人身上,他們不一定是作家、是學者,而是無數渺小而鮮活的“小人物”,比如:不遺餘力挖掘新人且“不擇手段”推薦作品的禿頭編輯朱嶽;回到草原上建立了第一所公益圖書館的95後久美;從業五十五年,見證中國書籍設計變革與發展的寧成春……他們關於書籍的日常,或枯燥或重複,或有趣或跳脱,但其對於文學和書籍的熱愛,讓他們於平凡的生活中“閃光”。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海報
用更平易和活潑的視角,講述文學和文化的故事,幾乎成為了該領域創作者共通的“意識”。倘若將目光放得更遠、更早,還能發現文學類紀錄片,早已誕生了很多新鮮的“玩法”。比方説2021年播出的紀錄片《跟着唐詩去旅行》,將詩歌文學與旅行結合在一起,重返唐詩發生的地方,看見變換的山川風景,既有知識的浸潤也有視覺的享受。還有2020年上線的《文學的故鄉》,跟隨作家們回到故鄉,從冰雪北國到南方水鄉,一路走到青藏高原,讓觀眾窺見作家創作的秘密……
在煙火升騰處窺見文學的日常,於獨特微小的視角中看見文化的流動。正如紀錄片《文學的日常》的主旨所説的那樣,“以文學照亮日常,以思想反芻生活”。當鏡頭故事來到生活的煙火氣中,其實也是讓文學回到了它的來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