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3分電影《閃光少女》:青春少女對傳統文化和夢想的維護

國產電影裏的青春片,鮮少有膾炙人口的作品。創作者們集體不約而同地默認,與青春有關的事物,往往都逃不過“愛情”。而年少時不夠成熟的情感,也總免不了狗血的結局走向。

市場上如同《左耳》和《致青春》這類,純粹只是以“愛情”為核心的影片並不在少數。這些層出不窮的電影,多少也給國產青春片蒙上了一層很容易“被誤解”的面紗。

2017年,由並不知名的年輕導演王冉執導,作家鮑鯨鯨擔任編劇,徐璐和彭昱暢主演的電影《閃光少女》,打着青春、校園、偶像題材的名號,以一個通俗又缺乏吸引力的名字上映。

王冉憑藉該部電影,獲得了第23屆華鼎獎中國電影最佳新鋭導演提名,而《閃光少女》在權威性較高的豆瓣平台上,也獲得了7.3的分數。同一類型的國產電影,這個分數算是中上乘水平。

當年,這部電影成功地入圍豆瓣上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排行榜前十名,雖然打着青春與愛情的名號,掛着一個並不文藝卻很俗氣的名字,但它所傳達的文化與精神,卻正是當下青少年們所需要的。

整部影片都沒有刻意去詮釋青春時期的小情小愛,也沒有從正面描述一些乏味的愛情故事。雖然表面上講述少女的青春故事,但實際上,卻是藉助西洋樂與民樂的對抗,來宣揚傳統文化,鼓勵青年們捍衞民族文化,保護自己所熱愛的事物。

同時,電影也從當事人的角度,帶我們看到青少年在未來道路的選擇上、捍衞個人夢想的過程中,與異樣目光帶來的“不被理解”抗衡之後所迎來的勝利曙光。

電影開頭便是一場西洋樂與民樂之間的“大戰”,它們代表的是兩個不同的系別,兩種不同的羣體,兩類具備差異性的民族文化,甚至是涇渭分明的兩類人羣。

學習西洋樂的學生總是一副趾高氣揚的模樣,他們充滿自信地認為西洋樂比民樂高出很多檔次,並且不屑和民樂系的學生們對比,也不夠尊重民樂樂器和民族文化。

徐璐飾演的陳驚,是民樂系揚琴專業的學生,最開始的她不那麼熱衷學習樂器,對自己的專業不夠自信,也缺乏認同感。和同學一起演奏經典曲目《百鳥朝鳳》時,她看到的,卻是濃厚的“喪葬氣氛”。

陳驚一直認為是自己的母親讓她來學習揚琴,也始終沒有找到自己出發和堅持的動力來源,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一段迷糊的學習時光。

小時候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中,有一段原文這樣寫道: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來自母親的力量,這種愛的力量是靈感和創作源泉。但是僅僅有這個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會把人引入歧途。所以還需要警告的力量來平衡,需要有人時常提醒你:“小心,注意,總結,提高。”

任何人都不能一直活在單一的環境下,不管是純粹的表揚還是一味地貶低。我們需要的是這兩者合理地、恰如其分地切換着,才能讓人在得意時不至於驕傲,在失落時不至於頹喪。

陳驚的母親對她不管做什麼決定都是支持的,彭昱暢飾演的油渣作為朋友,也時常陪在陳驚身邊鼓勵她,照顧她。簡單地來講,陳驚擁有來自於表揚的力量,卻在“被貶低”這方面有所缺失,這使得她難以對自己進行總結和提高,從而也止步不前。

由於喜歡鋼琴專業的王文師哥,在表白時被學長反問:“揚琴也算是樂器”,回去後的陳驚思來想去,有一種自己所學習的專業不被尊重的感覺。這一刺激下,便開始萌生組建樂隊的想法和行動——她想要向王文師哥證明:到底什麼是揚琴。

人往往會在聽到外界嘲諷的聲音時,帶有一種“不服輸和不甘”的心理,想要急切地去證明自己。

倒也能夠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們,要在喜歡的人面前呈現的,總是自己相對好的那一面。而有時候,人被激發鬥志的,恰恰是另一個人的“瞧不起”

組樂隊路上遇到困難,不得已找到民樂系的師妹們,奇葩的502室,二次元的熱愛羣體,卻因此而成全了陳驚,保全了民樂。

502的四個人,她們特立獨行,各自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雖然加入樂隊最開始是被某些“利益”驅使,但她們對民樂的的確確地有着由衷的熱愛。

6個年輕人共同組建的樂隊,在不斷地磨合中,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熱衷於去守護着的民樂,守候的尊嚴和文化。

其中一位熱愛古箏的女生名為小霾,在網絡上有一定的人氣,被網友們稱為千指大人。6個人以他們的樂隊名義一起去漫展現場演出,舞台上,他們憑藉着自己的實力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陳驚自信地對着鏡頭説:我彈的樂器,叫做揚琴。

揚琴是什麼呢?

據史書記載,中世紀以前,亞敍、波斯等古代中東國家,流行着一種弦擊樂器,名叫薩泰裏琴。明朝(1368~1644年),隨着中國和西亞、東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裏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來逐漸擴散到中國各地。後來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改造,薩泰裏琴漸漸演化成為中國的民族樂器──揚琴。

揚琴與鋼琴同宗,在我國的歷史演變進程中,已經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時間。即便如此,學習鋼琴的王文,對揚琴依然存有偏見。

聲勢浩大的表白被拒,陳驚自認為這樣做算是已經向王文師哥證明揚琴是什麼,但她不知道的是,這並不夠。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到年老時,最令人懷念和嚮往的,“青春時期”佔據的比例最多。但很多人在年輕時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陳驚也是這樣。她以為證明給王文師哥揚琴的存在便完成了自己內心的使命,而對於熱愛民樂的“千指大人”來講,這才剛剛開始。

追尋夢想的道路漫長且孤獨,但追夢的人,他卻在耀眼地閃着光。

波蘭著名的小説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人的所有慾望,如果夠強烈,那麼便往往都能實現。

顯然,彼時的陳驚,對於自己身體裏存在這樣強烈慾望還並未發覺,她只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瞭解關於揚琴的專業知識,卻還沒有和所學的樂器產生靈魂上的連接。

當學校決定,明年計劃停止招收民樂系的學生時,以千指大人為代表的羣體裏,包括陳驚,才發現民樂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它並不是日復一日地練習養成的慣性,而是一種根植於精神和血液中的不可或缺,更是一種捍衞尊嚴的民族精神。

白巖松在《白説》裏面寫過這樣一段話:所以未來中國的創造力,一定是從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發呆、開始思想、開始與眾不同、開始另闢蹊徑、開始被鼓勵並樂於做無用的事情開始的。

網上也有人説,要選擇那條人少的路,艱難的路去走。

歷史演變到一定程度,“忘本”的事情也不罕見。這些年輕人們明白,當教育部門都放棄了對民樂系人才的培養時,民樂的傳承和宣揚就難上加難,他們的夢想,也面臨危險。

雖然對於民樂系的他們來講,拉二胡,吹嗩吶,敲大鼓等這些行為,都很難被外界以仰慕的眼光看待。面對最多的,也無非是父母親戚們對他們前途的擔憂,朋友對他們“特立獨行”言行舉止的議論紛紛。

可這條即便是艱難的路,這些人還是願意走下去。這種來自於青少年血液和靈魂裏的東西,恰恰是祖國未來的創造力,是他們在思想與行為上面的與眾不同。

因為他們熱愛,他們懂。他們知道,民樂並不像眾人眼中看到的那樣膚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有着悠久的歷史痕跡,甚至寄託着不同民族的精神內涵。

經典的《二泉映月》是二胡拉奏而成;《百鳥朝鳳》裏的精華在於嗩吶;而鍾子期和伯牙兩人的淵源,也離不開那首用古琴彈奏的《高山流水》。

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裏面,陳驚所學習的揚琴,更是其中之一。

他們從不被尊重,不被認可,到用自己的實力和行為,最終為民樂打下了一片哪怕很微小卻生機盎然的肥沃土壤。

最後一場民樂系學生們的集體演奏中,各種民樂樂器的配合,以其獨有的演奏形式,有代表性的音色,為捍衞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出了自身的一份微小力量。這種力量, 在青年身上彰顯的更為耀眼。

真正好的青春校園影片,有着較大的格局,創作者的目光比較長遠,他們看得見青春階段是青年們一生中影響最大的時期,知道該怎樣為青年們打造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閃光少女》這部影片,正是以這樣標新立異又鬥志昂揚的姿態,成為國產青春片裏一顆璀璨的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79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7.3分電影《閃光少女》:青春少女對傳統文化和夢想的維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