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三部曲”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輩》備受關注,上映後截止到10月3日下午,票房已經超過5.56億,受《長津湖》影響,目前內地總票房預測為16.14億,很那超過上一部《我和我的家鄉》。但相對於前兩部,《我和我的父輩》其實品質並不差,吳京導演的《乘風》呈現震撼的大場面,僅這一個單元就值回票價。
而四位導演中,徐崢是唯一一個全程參與了“國慶三部曲”的導演,《奪冠》《最後一課》和《鴨先知》三個故事中,《鴨先知》是笑點最密集的一部。徐崢是上海人,他很喜歡拍上海的故事,《奪冠》展現了八十年代的上海弄堂,這一次《鴨先知》再次將鏡頭對準改革開放初期的老上海,看過電影的觀眾都很清楚,《鴨先知》講述的是第一支電視廣告誕生的故事,徐崢飾演的趙平洋是藥酒銷售,為了將滯銷的藥酒賣出去拍攝了中國第一支電視廣告,歌頌的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創新精神。電影上映後,《鴨先知》的幕後紀實上線,22分鐘的紀錄片呈現了電影的拍攝過程,也曝光了不少幕後趣事。
張藝謀反覆表演,徐崢上陣示範
《鴨先知》其中一個很大的看點就是張藝謀的加盟,他在電影裏飾演電視台台長,只客串了一場戲,其中有一句台詞是“別蒙我,我可拍過電影”。僅這一句台詞,張藝謀反覆表演、拍了很多次,台詞從最開始的“我可是當過導演的”變成最後“我可拍過電影”,説這句台詞的語氣也表情也反覆調整。
通過幕後紀實不難發現,儘管徐崢表示張藝謀是自己最敬重的導演之一,但到了片場他眼裏不揉沙子,只要對鏡頭不滿,就會循循善誘地促使張藝謀反覆表演。
後面可能是因為他始終找不準狀態,徐崢還自己穿上中山裝給張藝謀做示範,不過徐崢的表情實在是太側重於喜劇表達,並不太適合張藝謀,最終張藝謀並沒有採納,而是用了稍微嚴肅的語氣,最終得到了雙方認可。
另外有一個細節,在換裝之前片場交流時,張藝謀穿的T恤亮了,能看出他穿的是並不是什麼奢侈品牌,而是支持國貨,衣服是民族品牌李寧,而且另一邊的胸口還印有紅旗的標誌,確實是敬業又愛國的好導演啊,儘管自己在電影圈的地位已經很高,還是為了一場戲很耐心地表演,值得後輩學習。
歐豪吃麪條反覆拍攝,見到面條就牴觸
趙平洋想給藥酒拍廣告,但是由於當時國內沒有廣告先例,沒人嘗試過,也沒人敢拍,歐豪飾演電視台的導演小馬,也是電影中第一個拍廣告的導演。為了動員他幫忙拍攝這支廣告,趙平洋請他吃麪、吃雞排,懇求他接下這個工作。這場戲不長,而且只有幾句台詞,但還是反覆拍攝了很多次,並且每一次歐豪都要有吃麪條的動作。
哪怕最後已經覺得差不多了,徐崢還是堅持要“保一條”,歐豪也不得已吃了很多次面,在採訪中歐豪説:“那幾天見到面都有點兒……”接着他笑了笑,應該是想説反胃或想吐,不過最後覺得不太合適,就説了“牴觸”兩個字。
動用大量特效,每一個細節都認真到位
《鴨先知》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上海,為了能找到上海老弄堂的場景,電影在車墩影視基地拍攝,但從置景到美術都要花大量時間完成,於是幕後紀實中能夠看到,美術組把弄堂兩側的房屋重新佈置、粉刷,徐崢也非常認真、講究,除了對美術有極高要求外,對道具佈置也極其認真,很多東西都要求對稱,比如架子上的水杯要對稱排列,牆上掛的錦旗也要仔細調整。
除此之外,很多場景很難精準再現那個年代的風貌,於是電影也用了大量綠幕做特效,比如公交車上父子二人兜售藥酒的戲份,公交車其實是在影棚裏拍攝,四周都鋪上了綠幕,後期再加景進去。
其實《我和我的父輩》四個篇章,《鴨先知》主打喜劇,製作已經算相對容易的,其他三個篇章更為複雜,觀眾在看電影時不會覺得很難,但每一個畫面、每一幀鏡頭都精心打磨,希望觀眾都能走進影院,買票支持這部有誠意、用心創作的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