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新版《鹿鼎記》上映了,這次,張一山被全國網友罵慘了。

豆瓣評分低至2.7,7.5萬人評分中,接近80%打了一星,口碑全面崩潰,從服道化,到外形和演技,都惹來大量爭議。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有人説他外形尖嘴猴腮,不符合韋小寶的痞帥形象,有人説他用力過猛,表演油膩,浮於表面。可以説網友們對張一山的評價,幾乎快和當年對鹿晗、蔡徐坤的水平相當了。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網絡評價圖

新版《鹿鼎記》的爛,真的是因為張一山爛嗎?

我們先來看看演員張一山迄今為止的演藝生涯: 作為童星出道的張一山,先後出演了《小兵張嘎》、《家有兒女》這種國民爆劇,讓他從小便成為了家喻户曉的童星,從此星途坦蕩。

但是似乎長大進入演藝圈後,他的代表作卻越來越少,前幾年一部《餘罪》獲得大眾認可。

大家通過這部戲對他的演技有了新的認識——沒有偶像包袱,表情很靈活,擅用臉上每一條肌肉,感染力強;小時候劉星有多調皮,長大後的張一山演技就有多痞。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餘罪》

張一山在演藝圈摸爬滾打這麼多年,獲得的大大小小獎項名稱足足可以印滿幾張A4紙,這裏面也確實有一些有重量的獎項。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受到“國家級”的讚賞

綜上所述,即使張一山算不上演技爆棚的戲神,但最起碼也可以説他是個合格的演員,畢竟,童星出道的演員如果不能做到業務能力繼續發展,基本上也就是羣演和轉行的命了。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新版《鹿鼎記》劇照

那麼,為啥我們一想到大爛片新《鹿鼎記》,會先去怪罪張一山呢?

其實,這個問題總結起來叫做“先入為主”,在心理學上我們叫它“先佔觀念”。

所謂先佔觀念是指個人所獨有的在頭腦中佔優勢的觀念。

比如你想要在池塘裏游泳時,當你覺得面前的池塘非常深,你就會很擔心下水的危險,別人告訴你事實上這個池塘很淺的時候你也會先遲疑一下,然後才敢去嘗試下水。

這裏要區別於精神科所説的帶有妄想味道的先佔觀念,因為那是基於一種精神病性的基礎的。

比如一個人堅信自己就是生了病,不管去醫院做了多少檢查,結果顯示都是正常的,可是就是不相信,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一些類似這個疾病的軀體反應,比如堅信自己得了肺癌的人會咳嗽並且認為呼吸是困難的等等。 所以我們的“先佔觀念”是阻礙我們做出正確選擇的。因為當人頭腦中有了先佔觀念,往往就會選擇支持該觀念的信息,而忽視或拒絕接受與其相悖的信息,從而難以形成理性的認識。童年濾鏡是我們對角色的先佔觀念。童年濾鏡指的是對過去曾經喜歡過的事物的一種執着的偏愛,不僅會時不時的回味,有時還會不由自主的保護它在我們心理的地位。 毫無疑問,我們對張一山也有童年濾鏡,但僅限於劉星這個角色。

調皮淘氣小聰明還有些義氣,這像極了我小時候的一些朋友們。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對於韋小寶之前的版本,無論是陳小春演的痞帥,還是張衞健演的美賤帥,都已經深入人心。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而再次翻拍的鹿鼎記,讓我們對張一山所扮演的韋小寶和其他的版本不由自主的做了對比,當然無疑這個角色的塑造是非常不深入人心的,有些人認為韋小寶被演傻了,演娘了,演誇張了。對比之下,張一山就很難超越之前的角色塑造了。 之所以人會產生童年濾鏡,是因為人往往對少年時候喜歡的東西記憶最深刻。

新《鹿鼎記》的撲街到底是誰的錯?

在觀看了5集後,我驚奇的發現不只是韋小寶讓我無法接受,康熙帝、鰲拜、建寧公主、甚至因為王啓年而關注的海公公也全都讓我感到無奈。

張一山在一次採訪中説道,這個版本是做了年輕化、喜劇化的改動。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張一山接受採訪

可不曾想到這種改動讓韋小寶變成韋小猴,康熙帝變成小公舉,鰲拜變成了面癱怪,建寧公主除了刁蠻又多了幾分幼齡化。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其實這一切都是整體劇本設計及編導拍攝風格出了問題。

對於經典劇目進行人物IP改編,已經成為影視快餐的常用手法,不過這並不是為了打碎重塑,而是在當下時代,與角色進行全新的融合與成就。悲劇的內核沒了,喜劇的誇張過了,一個宮廷劇完全失去了嚴肅,過分的淺薄讓觀眾徹底憤怒了,只是因為大家的先佔觀念使得炮火最先對準了張一山而已。張一山還是值得肯定的。

所謂期待越大,失望越大。觀眾對張一山的標籤是“90後演技扛把子”,“痞帥”,這無疑會限制他的自我發展。

因為有這種事實,我們的觀念裏,張一山出道時間不算短了,楊紫都拍了好多知名的劇了,張一山卻似乎還沒有多少知名作品。這些作品是劇本不好,還是演技問題?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張一山接受採訪

從一種統計心理學角度來説,比如你聽説某醫生的口碑很差,就不敢去醫治了,但是事實是什麼呢?

因為被這位醫生醫治好的人,都逍遙去了,誰還會到處去誇這位醫生的醫術好呢?

説醫術不好的,都是那些個別的沒治好的。而這些人,並不是患者的絕大多數。

因為大部分人沒看過他所有作品,但因為他火出圈的劇裏,演技都還可,加上童年濾鏡,於是就給他打上了演技派標籤,人們自動覺得他的演技就是應該好,無論是拍爛劇還是拍爆劇。殊不知這只是冰山一角。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事實上,張一山《局中人》裏,就已經暴露了演技短板:在劇中,需要飾演性格沉穩的地下工作者,而他似乎“痞性未退”,時不時用一些看起來“隱晦”但其實很“多餘”的小動作來傳達人物情緒,但是這樣不出彩,反而顯得角色浮躁不安。 然而因為這樣的劇不出圈,人們看不到。 張一山説,“千萬別把我當特別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這是他在對抗大眾對自己的刻板印象,從而降低大家對自己的期待。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張一山接受採訪

沒有了高期待,也就不會有對演技落差的失望感。最後我想説,鹿鼎記這部劇的確是失敗的,匠心與經典的兩相結合,才能生出意外之喜。否則只能在糟蹋經典的唏噓聲中,留下不光彩的一筆。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但不難看出張一山在這部劇中完全執行了導演的要求,將自己融合在這部劇的風格中,沒有絲毫的違和。

我依然肯定張一山的演技和水平,這部劇不是他的問題,是劇本方向的問題,我也期待在下一部作品中他會展現更好的演技。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當然這可能也是我的“先佔觀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9 字。

轉載請註明: 看得懂鹿鼎記,但你看懂張一山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