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村上春樹説:“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我們常常用“一夜長大”之類的詞語來形容一個人的變化。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年輕人在經歷了某件大事之後,或者經過某次打擊,就會迅速成熟,真正懂得了人生。
當我們走向老年時,“六十歲”是一道坎。大多數的人,從這個年齡開始,真正進入退休模式。就算有些人,五十多歲就退休了,但並沒有太多感慨,相對來説,還有年齡上的優越感。
如果一個人在上班的時候,非常注重形象,常常把頭髮染黑。那麼退休之後,不那麼在乎形象了,真的會“一夜白頭”。
“生命在於運動”,我們總以為,只要運動了,生命就能生生不息。事實上,運動是養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以下幾點。如果你都做到了,才不會“斷崖式”衰老。
02
第一點:及時變回普通人,走上歸途。
水流遇到了懸崖,變成了瀑布;人遇到了懸崖,望而卻步。
明知前方是懸崖峭壁,還要堅持去走,肯定會傷害自己。因此,聰明的人都會選擇繞道而行。雖然這樣做,會讓人笑話“軟弱”,但是自身得到了保全。
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一直做卑微的人,或者在五十歲的時候,就主動去適應“無職無權無煩惱”的狀態。
退休了,再也沒有下屬來拜訪你了。也沒有工作羣了。偶爾有客户,誤以為你沒有退休,打個電話,然後改口説“打錯了、打擾了”。你放下電話,內心很不是滋味......這一切,都要儘早去適應。
唐朝時,賀知章是詩人,也是官員。他離開職場,回到老家,孩子們圍着他轉,都把他當成陌生人。
看着家鄉的場景,他揮筆寫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實,他的詩還有下半段——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人是變老了,但是家鄉門口的湖水,和五十年前一樣。可以找到童年嬉鬧,回憶讀書的樂趣......走他鄉,進職場,然後“打回原形”,不過是人生的一場歸途吧。
使勁爬上懸崖的人,退回來很難;一直普通的人,進退自如。要怎麼做,你應該明白了。
03
第二點:找到新的生活方式,規劃餘生。
我們常常説:“生活不止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大部分的人,在六十歲時,會有旅行的衝動。曾經無數次在夢裏,都見到了自己“日行千里”的樣子。到某地去打卡,吃某地的美食。
出門千里,終究要回來的。看了幾次風景之後,又應該幹嘛呢?
有句話説得好:“等到風景都看透,還要看細水長流。”
鄰居張阿姨,在過年時,感慨到,時間過得太快了。
細數她退休之後的一年時光,就會發現這樣幾件事:離開職場,她花了一個星期整理房間,開啓斷舍離的生活模式;把家裏的舊電腦修整了一下,看看自己的博客,收集曾經的“痕跡”,文章、老照片的整理工作,耗費了五個多月的時間;自己動手準備年貨,不計較時間成本。
“真的不敢相信,自己曾經寫了那麼多東西。以後,繼續寫吧”,張阿姨説這句話的時候,一臉的笑容。
讓自己的愛好,有“接續”,枯燥的生活,忽然就有了一片綠葉,一朵紅花。
當你不知該幹嘛的時候,總有一些人,忙得不可開交,正所謂“來不及變老”。
朱自清在《春》裏寫道:“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
如果有了新的生活方式,六十歲就是開啓了“第二春”。
你不必和別人苟同,也不要盲目合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樣做,才是真正的取悦自己。
04
第三點: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保持熱情。
有人説了這樣一個段子。
一根稻草和白菜捆在一起,就賣出了白菜價;和豬肉捆在一起,就賣出了豬肉價;和一堆碗在一起,就變成了保護碗的工具......以此類推,很有意思地發現,稻草的價值,千變萬化。
我們六十歲的時候,還有什麼價值呢?一方面是自己的才能,社會地位,體現價值;一方面是和什麼人在一起,創造價值。
有的老人,堅持參加公益活動,幫助農村的老人、孩子;主動加入地方的創建文明城市系列活動。忙得不亦樂乎。
從某種角度來説,能夠“持續工作”的老人,把年輕時的生活,接續過來了,自己從未真正進入老年。
人在職場,工作換取報酬,體現的是價格;退出職場,工作是免費的,是為社會服務的,是無價的。
做人不怕忙,就怕閒着;不怕嬉鬧,就怕孤獨。
05
2019年,《自然·醫學》雜誌發佈了一項研究結果,衰老並不是勻速發生的,可能存在突然的“量變到質變”的生理轉折點。通過分析4263人的情況,得出三個關鍵轉折點:34歲、60歲、78歲。
當你意識到了斷崖式衰老的問題之後,做到適度運動、每天開心、規律生活、勤於動腦等,都是無不裨益的。
記住,不要指望別人把你當棒小夥,要自己主動當棒小夥。
內心有春天,人生處處逢春。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