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觀察|春節檔票房和觀影人數下滑,影院頻繁開展營銷活動,院線影院到底怎麼了|封面天天見
封面新聞記者 吳雨佳
2月24日,萬達影城在成都、德陽、綿陽等16個川內城市,推出三八婦女節營銷活動“女神寵愛計劃”,活動包含520元、1314元及2222元影廳冠名和電影票打包的套餐,這距離該影城上一次開展類似活動僅僅過去10天左右。
如此密集地開展相關營銷活動引發業內的熱議——到底院線影院怎麼了?
影廳冠名廣告是指企業以年為單位冠名影城的某一個影廳,將該影廳廳名命名為與企業名稱、品牌或形象相關的個性化名稱,並配以成體系的影城整合延伸宣傳,從而達到推廣目的廣告模式。一般企業冠名影廳後,該廳的廳牌,該廳的電影票和影城LED屏等相關元素均會顯示該冠名企業的信息。
據業內人士李先生介紹,影城都做影廳的冠名是司空見慣的,而這門生意幾乎也沒有任何門檻。大多數影城並沒有對冠名商設置任何准入門檻。“冠名商進駐影城投放冠名影廳,原則上沒有門檻,基本上行業內都是你給錢,我就給你投放。”李先生説,一般憑企業的營業執照便可進行冠名,基本上所有影廳均可冠名,並且越是高規格的影廳冠名價格越高。
記者簡單地翻閲了成都地區的多家影城後發現,目前有不少影院有冠名廳的存在。比如中影南方國際影城的芝華仕頭等艙廳,學府影城的果果公寓廳,金逸影城瀘州銀行廳、cgv影城的摩摩噠廳等。從這些冠名廳來看,冠名品牌從親民的家居行業,到酒店品牌以及金融等多個行業。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影投公司通常對合作品牌會有一定的門檻。從目前合作來看,像銀行、房地產、汽車類、保險等偏高端行業,都是目前冠名廳主要合作的對象。
採訪中,記者發現,當前各家影城之間冠名的刊例價相差很大。影廳冠名週期有短到一月、長到一年的,光包月價格就有從幾千元到幾十萬元的差別。兩家票房、人次都相差不大的影城,其中一家影城周邊三公里大約6家影城,普通廳年刊例價格是12萬元,而另一家周邊三公里4家影城,普通廳光包月的價格就達到了5萬元。影院冠名像萬達這樣以“節日”為方向的冠名的非常少,這樣的價格也是大大低於市場。
這個市場怎麼了?
根據燈塔數據顯示,截止2月6日20點,春節檔總票房達到60億,這一數據比2021年的78.4億元下滑了18.4億元;同樣下滑的還有觀影人數,2022年春節檔出票數1.14億張,比起2021年的1.6億張,縮減了28.75%。
遇冷的並不只有票房和觀影人數,還有相關產業,根據某查查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增影院相關企業1048家,同比減少40.17%。記者在查閲了某團購平台的20家影院的影廳冠名,80個大小不一的影廳,有商家冠名的不到15個,冠名率18%。而來自貓眼研究院的數據更是讓人看得一聲嘆息——院線收入2013年春節檔佔全年的3.6%,2019年佔9.2%,2021年躍升到了16.7%。也就是説,在一個票房與峯值相去甚遠的年份,平日裏觀眾更少進電影院了。
從表面上看,是受疫情影響。多地偶發疫情、引進片下降、上座率規定上限,造成了總票房規模、觀影人次的下滑。此外,消殺工作還增加了影院的成本,零食等周邊收入也持續減少。
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競爭的加劇。從外部看,短視頻和中視頻的崛起,讓觀眾的注意力更分散,更為碎片化,也搶佔了電影的市場。從內部看,近十年來,電影市場在下沉,而隨着三、四城市觀眾上升逐漸飽和,再難尋找高增長點了。這樣來看,就不難理解萬達院線此舉的合理性。在市場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自救一分是一分。
對於業內而言,電影市場復甦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這需要創作端和市場端的共同助力,作為市場端的影院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務,讓觀眾再度走入影院。主要觀影人數以及頻次數量上去了,何愁沒有影廳冠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