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大風雲,使命見忠誠。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展播活動重點劇目,由中央電視台、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近代革命歷史劇 《絕密使命》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鮮為人知的3000公里的中央紅色交通線上, 一個任務挨着一個任務,一個懸念接着一個懸念,收視率也一天高過一天,觀眾跟着交通員的命運和使命一起走。談到《絕密使命》,編劇錢林森坦言中央紅色交通線是黨史上的一個奇蹟,接受晚報專訪,他説:“這部‘紅色三絕’收官作最難寫。”
圖説:《絕密使命》劇照 官方圖
任務到哪裏,戲就到哪裏
“《絕命後衞師》表現的是一個後衞師,為了掩護紅軍主力撤退,全軍覆沒的悲壯故事;《絕境鑄劍》主要是通過故事詮釋古田會議精神,表現的是一支軍隊的成長;《絕密使命》中的中央紅色交通線,它是黨史上的一個奇蹟。” 錢林森介紹説,這三部戲,“都是在閩西,都是在同一個年代,同一革命時期發生的一段真實的故事。但這一部《絕密使命》最難寫。”
難在什麼地方?“它是一條線,不是一個站,如果是一個交通站就好寫。但如果寫一個站,格局太小,也不足以反映這條三千公里的紅色交通線。但要寫一條線,作為一個電視劇,戲劇結構就很散。”於是,編劇先搭建起劇作結構,先找到一個框架、一個支點,“通過查各種歷史資料,我發現有一個東西可以作為支點,那就是任務。送鹽、送藥、送槍支、送發報器材、送領導幹部……任務到哪裏,戲就到哪裏。所以跟着任務走,是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核心。這條交通線從汕頭開始,一站一站往前走。”
圖説:《絕密使命》劇照 官方圖
英雄有原型,忠誠最動人
作為一部慶祝建黨百年的電視劇,《絕密使命》播出後,很多觀眾都能在險象環生的任務中,感受到交通員的隱秘而偉大,感受他們對黨的忠誠信仰。 “《絕密使命》的主題就是忠誠。”錢林森舉了劇中鄒叔寶送黨費到香港一例,“他把160塊大洋藏在打石膏的傷臂中,到港後他用錘子敲開石膏,大洋都和皮肉粘住了。他忍着痛,把一枚枚大洋從皮肉裏摘下來,160枚,一枚不少,而他的胳膊已經血肉模糊。”錢林森讚歎説,這種行為就是忠誠,“如果不忠誠,帶着160枚大洋,他跑哪兒都可以過得很好。但他沒有,這種忠誠一定要建立在自覺基礎上。”這個故事也有歷史原型,真實的情況是交通員把280塊大洋的黨費綁在了身上,護送到上海黨組織。“這種對黨組織自覺的忠誠,體現在一個個小人物,一個個具體任務中,非常真實,非常感人。”
圖説:《絕密使命》劇照 官方圖
小站大風雲
歷史上,在1300多個日日夜夜裏,中央紅色交通線護送了200多位中央領導人和黨的重要幹部安全到達蘇區,採購運送了6000多擔物資,為上海黨中央與中央蘇區之間轉運了大量我黨我軍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報。一批批交通員為此歷盡千辛,甚至付出寶貴的生命。路線很長,英雄很多,但聚焦在一個小小的溪中站,聚焦在站長潘雨青身上,“我不能寫很多站,戲就分散了。我就把它戲劇化一點,把很多真實的事蹟都挪到一個人身上,挪到一個站裏。所以《絕密使命》是小站大風雲。”錢林森説,雖然溪中是交通線小站,但是它裏面反映的是當時白色恐怖下,整個大的白區鬥爭形勢。
連續創作了三部紅色題材劇,錢林森説自己逐漸摸索到一套用故事來講述歷史的方法,“我主要追求歷史的精神真實,而不是物理真實。”他説,歷史記載和藝術表達是有區別的,歷史的物理真實已經永遠不可能重複了,“追求精神真實,是讓它的精神符合整個真實歷史。我覺得這是我們文藝工作者應該做的事,而且是能夠做到的事。”比如《絕密使命》中,傳送情報、運輸物資、護送幹部是交通員的三大任務,這就構成了情報能不能及時送達、物資能不能按時輸送、人員能不能安全過境的重大懸念,“這個懸念當中,交通員們鬥智鬥勇,克服重重困難的那種革命精神和人物面貌就表現出來了。這裏面它可以製造很強的戲劇性。”(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