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綠皮書》裏的博士不彈爵士

3.
雪利博士的要求很多,他的毯子上不許沾油,也不在車裏吃炸雞,彈琴一定要用施坦威,鋼琴邊上不可以放着威士忌……(電影《綠皮書》)
雪利博士就是Donald Shirley,上世紀50年代美國偉大的鋼琴師,黑人,天才少年,17歲就獲得列寧格勒音樂學院(Leningrad Conservatory of Music)的博士學位。
1.
17歲的雪利博士從俄羅斯回到美國的那一年,二戰剛剛結束。
很多年後他接受採訪時説“I didn’t know when I was a black.”回到美國讓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膚色的差異,在古典音樂家的身份以前,他還是個“黑”人。
為什麼《綠皮書》裏的博士不彈爵士

當時的美國,黑人儘管在南北戰爭後得到解放,但由於隔離政策還沒有得到完全的廢除,除了紐約這樣的北方大城市,黑人們被剝奪權利、受歧視的處境並沒有實質上的改善,尤其是越往南方,情況更加棘手。電影《黑色黨徒》就講述了關於19世紀末美國最著名的三K黨的故事,這個龐大的種族主義組織奉行白人至上,歧視有色人種,在南邊的暴力活動尤其猖獗。電影中的雪利博士南下巡演時,離三K黨最活躍的時期大約隔了7、80年,受到騷擾和暴力的情況依然令人心驚,可以想象底層黑人的處境有多糟糕。
2.
作為一名音樂家,電影中的雪利博士,可以為了黑人平權,到危險的南方巡演,卻不聽流行音樂。真實的雪利博士也是,他曾經極力撇清自己和爵士樂的關係,他説“我對爵士一無所知”,甚至表示“I hate the word jazz”。而爵士,就是當時流行音樂的一種。現在我們熟知,爵士是由黑人音樂發展而來的流行音樂種類之一,在雪利博士的時代,卻是上不了枱面的存在。
為什麼《綠皮書》裏的博士不彈爵士

20世紀上旬,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以爵士和布魯斯為代表的黑人音樂在美國社會越來越受歡迎,卻並不被主流音樂認可。當時的主流音樂,多是大樂隊演奏的傳統交響曲,還有則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脅性,儘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這被視為當時純正的白人音樂,很少擴展到黑人或下層人民中去。到1942年時,黑人音樂在美國著名音樂類雜誌billboard還被歸類於人種音樂,和其他種類的音樂是分開的。
有一種説法甚至攻擊爵士樂是“妓院音樂”,因為很多人最初聽到爵士,就是在新奧爾良的紅燈區。早期爵士樂先驅傑利·羅爾·莫頓(Jelly Roll Morton),起初就是靠在妓院彈鋼琴發展了自己的音樂風格。據説他當時為了得到額外的小費,就透過一個窺視孔看妓女和客人做愛,然後根據他們做愛的速度彈奏音樂。
為什麼《綠皮書》裏的博士不彈爵士

20世紀中旬,美國社會逐漸把司空見慣的黑人流行音樂稱為rhythm and blues(節奏布魯斯),儘管也常上排行榜,卻依然算不上主流文化。黑人被主要的交響樂團排除在外,儘管也可以像雪利博士一樣自己成立樂團,但黑人樂團主要的表演領域還是流行的爵士。
在當時絕大多數美國人的印象中,爵士樂就意味着可以和黑人畫上等號。這大概也是雪利博士討厭爵士的原因之一,他是接受過傳統歐洲教育的藝術大師,秉持着被主流人羣所認同的古典音樂家精神,卻因為黑人身份,終其一生,都在糾正外界為他打上的爵士樂者(或者説是黑人身份)的標籤。
為什麼《綠皮書》裏的博士不彈爵士

他抨擊過這個現象:“給某種音樂貼上不恰當的標籤,然後讓人們去相信它,簡直是個錯誤。”、“直到今天,我一直在訓練的一切都因為這種愚蠢的種族主義而受挫。”也反思從事音樂的人們自身:“爵士音樂家也在自我貶低。鋼琴演奏者在演奏時吸煙,他們會把一杯威士忌放在鋼琴上,如果他們沒有獲得和Arthur Rubinstein(波蘭裔美國古典鋼琴家)一樣得到尊重的待遇,就大發脾氣,但是Arthur Rubinstein絕對不會在演奏時這麼做。”然而他的聲音太微小了,幾乎沒引起什麼波瀾,直到他1962年那場著名的南下巡演結束的第二年夏天,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才從林肯紀念堂響徹全美。
4.
被雪利博士視為自我貶低的黑人流行音樂,在50年代引來了轉機。
當時有一位跟他同時代的黑人樂者查克·貝里,一改傳統布魯斯音樂的憂鬱風格,代之以激情的演奏。隨着城市化的加劇以及放聲器的普及,電子風格開始被以查克·貝里為代表的這批流行音樂人融入布魯斯音樂之中,這後來被看作是搖滾樂的開始。
為什麼《綠皮書》裏的博士不彈爵士

加上隨着戰後美國經濟的復興和高速發展,社會中產階級增多,美國開始出現一陣生育熱潮。這一批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隨着他們長大,與父母輩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也逐漸凸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不願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其中最明顯的差異之一就是,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而是選擇了簡單、有力、直白的搖滾,儘管也一度被詬病很多搖滾樂都伴有各種性暗示(Rock n Roll就是俚語造愛的意思),但強烈的節奏和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式,剛好跟青少年們叛逆,渴望掙脱的心境一拍即合。
搖滾樂自由包容的演奏,順應了當時城市中種族融合的趨勢,新時代的白人音樂人,將中產階級喜聞樂見的鄉村音樂和西部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西部音樂,融入流行的節奏布魯斯中,搖滾因此得以被帶入白人社羣,接着席捲全球,在7、80年代發展到巔峯。靠着這種融合創新路線誕生的音樂風格,後來又相繼出現了RB和嘻哈。
為什麼《綠皮書》裏的博士不彈爵士

一部美國流行音樂史,就是一部黑人音樂發展史、黑人平權史。
只是在流行音樂早已成為美國主流文化的今天,平權的道路卻可能依然很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42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綠皮書》裏的博士不彈爵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