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拿到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盃的那一刻,張譯的大腦中一片空白——和同組搭檔於和偉一起被提名,他早早便做好了再一次“陪跑”的準備。而突如其來的“轉正”,讓一向沉穩的張譯在舞台上顯得既幸福又有些“狼狽”。
“我知道我不是最好的,但我真的好愛我的職業!”學生時代,張譯曾用一張花錢辦的“假演員證”來炫耀自己成為了一名演員;如今,“貨真價實”的獎項,不僅是對他過往所有努力的認可與褒獎,也將給予演員張譯新的思考和答案。
01
10歲那年,張譯站在哈爾濱中央大街的電影院門前,第一次看到張藝謀導演作品《紅高粱》的巨幅海報。多年後,40歲的他終於走進了導演張藝謀的鏡頭裏。這段現在看起來“電影感”十足的夢幻經歷,背後卻是一個演員靠着熱愛與堅持撐過的坎坷歲月、藉藉無名。
平凡的相貌讓張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任何的表演機會。話劇團“跑龍套”十年,他當編劇、做場記,團裏忙的時候幹過裝台卸台,客串過主持人,但就是等不來那個屬於自己的角色。
後來去劇組試戲,投了上千份簡歷幾乎全都石沉大海。有導演直言“我們要拍偶像劇,趕緊把你照片拿走”,甚至還有人告訴他,“張譯你可別再演戲了,你演戲就是個‘死’”。
壓抑、痛苦,但張譯説服自己把這些都當做“打磨”,只為守住內心當中“演員的最低尊嚴”。
外形不佔優勢,就在其他方面比別人多下功夫:為了爭取話劇版《士兵突擊》中一個替補角色,張譯把全本所有人的台詞都背了下來。那一次,他最終依然沒能登上舞台,但這些積累,卻成為了張譯嚮導演康洪雷毛遂自薦的“資本”。
《士兵突擊》中張譯飾演史今
電視劇版《士兵突擊》開拍前,張譯寄去了一份3000字的自薦信。就這樣,戲份並不算多的“班長史今”和這部作品一起,成了無數觀眾心目中難忘的經典,而這個角色,也徹底改變了張譯的命運。
02
等來第一部戲很難,收穫第一次認可更難。
“史班長”讓張譯頭一次體會到出門上街被觀眾認出來的滿足感,而行業中依然有聲音在質疑,比起演技,他是不是隻能依靠軍旅生涯的“本色”來支撐角色?
18歲入伍,那段青葱歲月對於張譯來説意義不言而喻。出於這個理由,從《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到大銀幕作品《紅海行動》,有着深厚軍旅情結的他,對於接演這類題材的作品慎之又慎,只因“不想把寶貴的機會浪費在一部不值得的作品上。”
張譯飾演《紅海行動》中的“蛟龍”隊長楊鋭
曾被評價“演戲路子不寬”,但張譯從未甘心止步於此。軍旅題材之外,他開始大膽突破,證明自己在表演上更多的可能性。
《親愛的》中人前堅強、內心痛苦的父親韓德忠,《追兇者也》裏落魄、缺根筋的夜場保安,《八佰》裏猥瑣、奸詐的“老算盤”,《我和我的祖國》中無名的平凡英雄……再沒有人試圖在這些人物裏辨別張譯的“本色”。
為了完成這些角色,張譯忍過骨折的腿傷,也曾暴瘦到110斤;所有需要用到方言的戲份,他都一字一句的學,即便配音階段也絕不馬虎。有人評價此人像個“戲瘋子”,張譯笑説,就是想和自己較勁,和外界的聲音較勁。這個“彆扭”的過程,也成就了他在表演之路上的不斷收穫。
張譯飾演《我和我的祖國》中的高遠
03
張譯曾經用四年時間寫過一本名為《不靠譜的演員都愛説如果》的散文集。開篇寫道,“演員,他們幾乎每天都行走在路上,住着不同的酒店,聽着不同的方言……他們通常有着強烈的想象力和表達力,講出來的故事,有趣味有節奏有懸念有包袱……只是可惜,沒有人來記錄。”
於是他決定自己用筆記下一個演員每一天的工作。“我有工作日記,還有日程表。一直規劃到2038年我60歲。”通過這些日記,張譯發現自己真正“休息”的日子並不多,在劇組拍戲成了生活的常態,比起忙碌、疲憊,他反倒覺得這樣的日子很踏實。
拍攝《懸崖之上》的那幾個月,張譯發現導演張藝謀的鏡頭,就架在了他再熟悉不過的哈爾濱中央大街上。夢迴到了它開始的地方,而張譯走到這裏,用了整整30年。
金雞獎獲獎感言中,他聲音顫抖着説,自己並不是那個“最好的演員”。從相貌平平屢失機會到“戲路太窄”備受質疑,從舞台上盲目“加戲”的唐突,到因角色壓力大而心生退意,這個曾經的“不靠譜演員”,終於收穫業內肯定,“轉正”為最佳男主角。
曾經質疑的聲音,已然變成了“張譯出品必屬精品”的盛讚——即將到來的春節檔,他與張藝謀導演合作的新片《狙擊手》又將與觀眾見面。“壓力(對我而言)並不存在”面對大量的期待,張譯表現得十分冷靜,“一部電影的好壞絕不是一個演員或幾個演員來決定的,電影首先是導演的藝術,排在第二位的是一劇之本。”
40歲,張譯第一次參演了張藝謀導演的作品;金雞獎40年,他拿到了首個“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盃,“40是一個重要的成長點,就像開車一樣,是時候換一個檔了。我們會越來越好,中國電影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