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過後,《你好,李煥英》不改黑馬本色,向着50億的目標繼續前進
更讓人玩味的是,李煥英已經來到了國內歷史票房榜的第四位,而且馬上就要超越流浪地球46億的票房了
當然,賈玲的成功,讓很多專業人士羨慕嫉妒恨,但是估計大家沒有注意《戰狼2》的導演吳京,《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以及賈玲本人都並非是科班出身
吳京大家很熟悉了,之前是演員,而後才轉型去做了導演,但吳京的本業卻是搞體育的
而餃子之前是學醫的,郭帆本科是學法律的,賈玲真正的專業是學相聲表演的
也就是説,貢獻了如此高票房的4人,居然都和導演專業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演而優則導。
相反很多科班出身的大導演,卻難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
究其原因也是很簡單的
好電影拍的應該是真實的人,很多專業導演恰恰把這點忘了,他們懂技術,懂構圖,懂攝影,懂特效,懂後製,懂宣傳,可他們恰恰不懂得真正的人是什麼樣的,這就導致了喜劇電影就是強扭的衝突,尷尬的巧合,悲劇就是拼命煽情,有些還是完全不和情理甚至於是違法的煽情
古裝片就是大場景大演員,至於劇情就是沒有邏輯,好像古代人都不帶腦子一樣,什麼陰謀陽謀跟幼兒園過家家一樣,開場5分鐘就能猜透全劇情,你説説這怎麼看?
當然,科班出身的導演文化底藴深厚,電影作品生命力甚為長久,非科班的電影作品相當於快餐文化,沒有生命力,不能彌久歷新,回味無窮,這就二者的巨大是差距!
只不過科班出身的導演只能靠優秀的作品才能出名,出名帶能吸引更多的人去看電影。而名人跨界拍電影本身就帶流量,而且身邊資源多的很,幫忙的多的很。但是賈玲就拍不出霸王別姬這種深度電影
其實有很多不是票房冠軍,藝術性和娛樂性很難統一
那些看了一遍就不敢看第二遍的作品生命力更強,例如《樹先生》、《七月與安生》
科班的導演,在細節和專業上無可挑剔,其作品卻容易落入俗套,雖然場景壯觀,但情節簡單,深度不夠,就像李白的試,出彩的多,平凡的更多。半路出家的導演,常常是因為一個情懷才去拍某一部電影,作品少,而且基本是一個系列,講情懷,講動人的故事,內涵深,觀眾更注重劇情,而不是特效,初期很叫座,後面容易狗尾續貂,就像張若虛能夠孤篇壓全唐,但再無他作,只有絕唱,不像李白那樣能夠鳴唱紛呈!
科班出身的,過於想證明自己能拍好電影,在手法上用力過猛,卻不注重故事和編劇。非科班出生的,不敢過於秀電影手法,就在電影故事上下大功夫。我們老百姓看電影,先看故事,再感受特效,最後再感受電影技法。所以票房好的電影,往往評價不高。
其實除了專業,還拼流量和觀眾緣。賈玲的電影,大多支持的影迷都是賈玲和沈騰的頭號粉絲,在大家都沒看過電影內容之前,買的是對他倆的喜愛,而不是影票。
大眾看個電影,誰還想構圖,音效,燈光,電影本身就是講故事,就看誰的故事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了。
吳京都説了,票房高,不代表質量好。也就是説,好電影不是用票房來衡量的。
其實高票房電影,往往導演都不是圖票房去的(主要指國產電影),就是想做好一件事,所謂的黑馬未必多黑,都是靠同行襯托。
票房高,只是因為新一代看電影的人已經培養起來了。老一代的導演呢,那個時候拍的電影,中國其實也是剛剛開始發展起來。那個時候。看電影的只是少數80後然後近些年來是大部分90後。嗯,現在的話00後已經長大了,基本上所有的00後都會有看電影的這種經歷。而且並不僅僅是00後,還有加上之前的90後,80後羣體,現在看電影的人數已經不是以前了。並且不是三倍以上了,甚至上10倍都有可能。
商業電影即使賺再多的錢,如果口碑很差,那還是不行的
商業電影如果賺錢,口碑又好,但電影表達的藝術方式很差,也是無法獲得世人敬仰的。所以迄今為之,各大影展中尤其是比較重要的影展,獲獎的導演幾乎看不到非科班的。中國的電影市場想要繁榮,還必須是科班和商業相結合,像趙薇,雖然是出色的演員,但她還是科班學習導演的專業,後來拍出了一些不錯的電影。章子怡相比就差些,儘管章子怡在演員的道路上可能比趙薇更有説服力,但作為導演,還真不是你能演就會導的。
張藝謀,攝影出身;馮小剛,美工出身;張黎,攝影出身;甯浩,攝影出身;王全安,表演系出身;卡梅隆,諾蘭,斯皮爾伯格,昆汀,呂克貝松,藝術院校都沒上過
所以説,科班出身證明不了什麼,想要拍出好作品,肯定還是要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輔相成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