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羣星璀璨,我和很多影迷一樣,看之前最關注黃渤的姜子牙,其次是費翔的殷壽。但沒想到帶給我最多驚喜的是於適,他實打實的將姬發演出了層次感,令人刮目相看。
第一層是舒適。
於適的姬發剛出場,我就對他莫名關注。姬發彷彿釋放出一種天然氣場,讓觀眾意識到他是質子中最強的那一位,從而讓殷壽對他的欣賞更具説服力。
於適的整體表演毫不違和,明明可以靠顏值的他,在電影裏處處拼實力,似乎在努力讓觀眾忽略他帥氣的外表,和姬發這個角色深度結合,不會有讓觀眾説“看,這個小鮮肉演技不太行”的情況出現,讓自己的表演有説服力非常不容易,更何況於適又是電影新人。
第二層是精準。
我看過很多劇本,深知上面台詞的複雜和人物形象的蒼白,演員對角色的塑造,是在導演指導下的二次創作,需要演員下苦工準備、訓練,要不斷增強對角色的理解,甚至要動手給角色寫人物小傳,才能增強自己的信念感,這點尤為重要,畢竟演員自己相信了,才能讓觀眾相信。
前文提到過,演員們經過嚴苛訓練,這一點從開場攻城大戰就看出來了,前面英姿颯爽的御馬衝鋒,和後面其他質子“獻祭”時的悲憫和一絲緊張,於適都表演的非常精準,後面和“PUA大師”殷壽的很多對手戲,於適完成了多種複雜情緒的表達,其中有對父王的無條件信任,有對君王的敬畏,有在權力重壓下游走在崩潰邊緣的絕望,兩個人你來我往的交手,每一場戲都是電影的華彩部分,也讓我第一次在一部主要想看特效和動作的大片裏,看文戲找到了怎麼都看不夠的享受。
第三層是張力。
《封神》不好拍,它不像漫威超英那樣可以信馬由繮的編故事,複雜的人物關係、層層遞進的劇情推進,註定電影有大段的對話和文戲。避免平鋪直敍、將段落拍出史詩感,壓力就給到了演員,需要他們全情投入,貢獻令人頭皮發麻的情緒張力。
於適做到了。其實姬發這個角色,扛起了全片多個重要戲眼,如果演的稍不到位就會淪為觀眾笑柄。
於適將一些重要轉折點串到一起,生動勾勒出姬發合乎邏輯的人物成長、內心變化路徑,並將一些重頭戲演了史詩感。
第一場攻城戲,萬馬衝鋒、投擲礌石的大場面極為震撼,但比大場面更震撼的是殷壽蠱惑人心和玩弄權術。他的權謀之下,以姬發為代表的質子不過是他手上的棋子,於適一方面演繹出姬發戰場上的英勇無畏,另一方面則表現出對殷壽的敬畏和懼怕,從而凸顯出姬發天真、善良的天性;
殷壽那句“馬看到什麼是人決定的”,潛台詞其實就是質子看到什麼是他決定的。姬發的英勇換不來對等的獎賞和地位,反倒讓他陷入更加矛盾的處境。面對崇應彪的挑釁他會爆發、反擊,看到親生父親意圖謀反會表現得義憤填膺,此時的姬發還在對殷壽盲目信任,沒有看清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那場殷壽逼迫質子殺掉親生父親的戲份,實在炸裂。於適面對李雪健這樣的老戲骨,他的表現毫不遜色,帶給觀眾難以名狀的複雜觀感,震撼也好、扎心也罷,其實都是演員用極富張力的表演,讓觀眾深度共情。這場戲也成為影片、以及姬發這個人物成長的轉折點,他不再衝動,而是對殷壽曲意逢迎,但內心已經種下仇恨和推翻暴政的種子,這才有了最後的勇敢反抗,至此,姬發有了明顯的成長,這自然要歸功於演員於適。
從《封神》裏的姬發,到《長空之王》裏英姿颯爽、永不服輸的鄧放,於適憑藉不同形象、不同角色個性丈量寬廣戲路,也證明了他演技上的進步,展現出95後演員的表演高度。
《封神三部曲》以神話形式呈現商周更迭,第一部意猶未盡,第二部殷壽和姬發之間的戲份應該更多,很期待於適的表演,相信他對姬發的詮釋會走向深度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