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出軌、癌症和原生家庭之殤?國產都市劇為什麼越來越“狗血”了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娛樂

文|令狐伯光

都市劇《小敏家》完結了,由於是《小別離》《小歡喜》的金牌班底,周迅、黃磊的三度合作,剛開播的時候也是很火的。演員演技在線,家長裏短的生活細節,中年危機和戀愛期盼讓不少觀眾好評了。但後半段急轉直下,原來是單身媽媽與單身爸爸相戀,結果三代人都開始談戀愛,最後陳卓還得了癌症。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劇情像什麼?沒錯,和暑期檔的《喬家的兒女》一模一樣。只是那是部年代劇,前期一喬、二強、三麗、四美和七七雖然貧窮但相互扶持的親情多麼細膩,多麼讓觀眾感動。中後期長大後的喬家五個兒女的結婚、離婚、再結婚,最後大哥也得了癌症,其狗血之處更甚。

《小敏家》《喬家的兒女》是打着“現實主義”的旗號的,結果我們發現這些都市劇不但越來越狗血,而且所謂的“現實主義”也在這些狗血的劇情當中消磨殆盡,完全成為了噱頭。

現在我們只要説到國內都市生活劇,一是會談到以前的《馬大帥》《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下稱《張大民》)拍得好,現在的都市劇過於的狗血了,二是有些人會陰陽怪氣怪審查,説什麼“老爺看不得窮人”。

“審核”從來都是影響中國影視劇優秀的原因之一,這對於現實題材都市劇當然也有一定的影響,但就都市劇裏面沒有“窮人”這回事情,我認為“審核”的問題在其次,但另一個階級才佔據了主要的問題。

為何國產都市劇裏沒有“窮人”?“過審”才不是真正的原因

那些喜歡評價影視劇,喜歡發聲的觀眾以學生、文青羣體和工薪階層為主;真正的中產階級和新資產階級有沒有發聲很難量化,但我相信成天在網上撕來撕去的應該不多。而這些現實主義都市劇的觀眾,至少從影視資本是他們以為的中產階級,都市精英與工薪階級看的。

現在互聯網時代文化交流非常的方便,全世界哪國優秀的影視劇看不到?學生、文青和工薪階層的觀眾,尤其是大都市年輕觀眾的受教育水平,審美水平和發達國家觀眾沒有多大區別。他們想看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是針砭時弊、反映黑暗、反映人性、反映道德困境、甚至剖析社會問題等等表達。

反正像什麼都能拍的韓國電影那種,《我們與惡的距離》過後的現實題材台劇也是一個道理,這才是他們想要的現實主義的影視劇,歸納一下仍是尺度、深度和題材多樣化三種。“審核”絕對影響了創作,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就像《都挺好》等反映原生家庭的都市劇,明明劇中家庭、親情和愛情都已經分崩離析了,但是結尾如果不是大團圓請問能不能“過審”。

你們這個不行啊,國內主流價值觀不倡導家庭破碎和婚姻崩潰,現在是動畫、遊戲和任何娛樂產品都會毀了中國的孩子;任何文藝作品對於現實的表達要麼三觀不正,要麼就是在宣揚焦慮啊——

如同現在罵中國娛樂圈爛成了慣例,但也有想創作真正現實題材的從業者,結果這也不能拍,那也不能拍,拍了過不了,過了刪減、重新配音和下架(例子不計其數),這都撞南牆了你還拍不拍?

出軌、癌症和原生家庭?國產都市劇越來越“狗血”的原因在這

不過,國產都市劇單純的沒有“窮人”,還有打着現實主義旗號卻是噱頭這回事,我認為伴隨新資產階級一起崛起的中國影視圈脱離人民羣眾,如同“流量經濟”般的逐利和引導才是根本的原因。

2012年後中國流行文化產業掉入“流量經濟”,都市劇和同期國產劇一樣,現在回想起來很少有什麼優秀作品(《回家的誘惑》yyds)。

新時代中國都市劇迎來改變是什麼時候?大概還是正午陽光,古裝劇《琅琊榜》,諜戰劇《偽裝者》,2016年的《歡樂頌》也改變國產都市劇的生產模式。大女主,現實主義,大都市海歸階級,新資產階級,工薪階級和受原生家庭影響的都市白領。樊勝美可以看作新都市劇的一個文化符號,這部劇的成功影響非常深遠,後面的現實題材都市劇多多少少都在學。

《我的前半生》開啓新時代婚外情都市劇的大門,正午陽光後來的《都挺好》深化了大女主,原生家庭和極品家庭狗血的模式,後面《安家》在學,《小系列》在學,後來的都市劇你不學大女主,你沒有原生家庭問題只怕都不好意思。

《三十而已》更是針對新時代中國大都市,某一些新消費階層和社會思潮的一種精準投放。深度和尺度上不敢反映(審核有一定影響),但在表達現實主義問題和生活細節都是噱頭,是一種“流量經濟”式的營銷噱頭。

比如現實中的消費主義,婚戀價值觀和996、打工人等職場問題火了,他們一股腦的往電視裏面塞。這些東西在作品裏只是文化概念,再和市場上已經成功電視劇的角色人設,家庭元素和戲劇橋段結合,最終一部現實主義都市劇就出現了。

至於消費主義,婚戀價值觀和996、打工人等問題的探討,是否接地氣他們壓根就不關心。甚至真正的“窮人”反而成了洪水猛獸,大城市光鮮亮麗的女性角色肯定有原生家庭問題,穿得又窮又破爛的農村父母一定重男輕女;小地方到大城市工作的人不是蠅營狗苟的,便為了上位不擇手段。我還發現好多都市劇裏最後結局中產階級主角團大團圓,結果只有小地方來的那個角色失去了一切。

(國產都市劇這個價值觀倡導很普遍了,而且明顯和政策倡導的主流觀違背)。

主旋律、警匪懸疑劇?“窮人”早不在國產都市劇裏了

大家談到國產都市劇立刻會有人陰陽怪氣“老爺見不得窮人”。這時候問題來了,現在窮人最多的國產劇恰恰是有官方站台的作品。很多人沒有注意一件事,那就是現在的主旋律影視劇裏的窮人是最多的。

因為官方要求的主流導向是扶貧攻堅,既然要扶貧攻堅,你都不貧困那扶什麼貧?

這幾年很多的扶貧劇質量口碑都不錯,更有《山海情》這樣的神作,裏面的人還不夠窮?還是不夠土?亦或者藝術表達不行?其它還有《一個都不能少》《最美的青春》《石頭開花》《最美的鄉村》《江山如此多嬌》《一點都到家》等等。

這些劇的故事劇情只要看過一兩部的就知道,政策的導向,有志向的商人,有夢想的主角團紮根貧困鄉村,然後通過努力擺脱了貧困,裏面反映很多貧困問題和落後問題。一羣大城市的學生,文青和工薪階層説老爺看不得窮人,結果老爺全力在扶貧,拍的作品我們還要大力脱貧攻堅,也是挺諷刺的。

另一個相似的是創業劇和年代劇,你都不窮你創什麼業?這幾年中也是一個佳作頻出的題材了,《大江大河》《雞毛飛上天》《啓航當風起時》等等。

當然,此時肯定有人會説你們想要的尺度、深度和表達不是這種“你還不夠努力”,這確實是主流倡導的價值觀,新時代“窮人”不在現實題材都市劇裏了,而在警匪懸疑劇中。警匪懸疑劇往往涉及犯罪和極端社會問題,這就是窮人和社會問題的具象化反映。

如果説《沉默的真相》還是理想化的反抗強權的一出悲劇,《隱秘的角落》裏幾乎所有角色都是“窮人”和社會問題的反映,張東昇的婚姻破裂和職場遭遇,可能還有生不出孩子的問題。朱朝陽一家更是典型,單親媽媽的親子關係,感情的選擇。父親、後媽和驕縱妹妹的家庭問題等等。

2021年還有一部不算火的懸疑劇《迷霧追蹤》,24集兩個案子,第一個案子拍得不錯,講了一個女孩到縣城舉辦的選秀,因為表現太突出被姐妹設計強姦,然後自殺了。她父親到處尋找真相吃了閉門羹,被不知哪個商人派人打成重傷活不久了,於是父親四處殺人尋找真相。

我記得養大女孩的姑姑給警察説女孩身世的那一集,她説女孩是超生的,原因是當年為了躲“計劃生育”罰款到山洞裏生的,母親生下孩子感染了早早去世,所以父親特別疼愛這個女兒。

結果選秀是個騙局,父親在查明真相之前傷重死了。當年那羣搞選秀的因為兇手殺人害怕的達官貴人們鬆了口氣,相互握手彈冠相慶,警察小隊看着他們沉默不作聲。那個強姦女孩的嫌疑人一開始就被女孩父親殺了,最後嫌疑人的女兒問警察兇手為什麼要殺自己的父親,女主角下説道“他心理有問題”。

此時電視裏放着上圖這個新聞,這部劇的第一個案件才是真正反映的現實主義意義,讓觀眾看了能思考,而不是那些懲惡揚善的爽劇,很多都市劇也是一個道理。關鍵的是,這種很多挺敏感的社會現象它正兒八經播了出來,並沒有什麼問題。

都市劇裏沒“窮人”,古裝劇越來越爛?國產劇的問題不僅僅審核

這個“審核”從來都是問題,比如今年被刪減得支離破碎的《誰是兇手》,但我認為審核主要問題在三個方面,尺度、深度和題材多樣化它是不管影視工業、演員演技和具體文化元素的。當然文化元素深入到尺度和深度算是問題吧,但至少都市劇裏面的窮人接地氣一點,甚至讓窮人獲得美好的生活,這個不但不管反而是政策一直倡導的。因為大量主旋律、創業劇中的窮人不就是這個意思。

根本原因是新資產階級下的中國影視圈和“流量經濟”式的結合,這個導致的問題都不止都市劇裏沒有窮人,普遍出現在所有國產文藝作品中。大家可能沒有注意一件事,2021年的國產劇排名大多數榜單都是《大江大河2》《山海情》《覺醒年代》《功勳》《某令》《司滕》《御賜小仵作》《愛很美味》《對手》等。

從商業模式來看真挺諷刺的,因為前者全是主旋律(資本難插手),後者全是小項目(資本瞧不上)。結果它們製作上來了,演員演技不爛了,故事劇情流暢了,甚至作品的深度和藝術追求也有了。相反那些所謂的大ip,明星雲集的頂級項目,每次播出都會像《小敏家》一樣撕得腥風血雨的。

現在反而是你沒有官方保駕護航,你要得“窮”才能拍得好,你有錢反而還拍不好,這到底該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