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容貌焦慮”成了熱門話題,微博搜索“容貌焦慮”相關話題,你會發現其閲讀量超過10億次。很多人都表示對自己的外貌不夠自信,尤其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容貌焦慮嚴重者,甚至會為了瘦腿切斷神經、為了高顱頂做開顱手術。從心理學角度怎麼理解這些行為呢?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鏡像效應成容貌焦慮背後推手
首先,可以用鏡像效應來解釋容貌焦慮。
什麼是鏡像效應呢?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了“鏡中我”的概念。鏡中我,指的是人們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基於這個概念,後來的心理學家提出了鏡像效應理論,其是指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就像一面鏡子,我們通過這面鏡子形成自我概念。
舉個例子,筆者曾看過一個心理諮詢案例,一個身高1.8米的女生,對自己的身高感到非常自卑。怎麼會自卑呢?長得高不好嗎?我們的認知是這樣的,可她卻不是。因為她身邊的女生常拿她的身高開玩笑,説她是“瘦竹竿”“電線杆”,於是她對自己的身高感到非常自卑。她的容貌焦慮,源於身邊同學的評價,同學的評價就像一面鏡子,形成了她的負面自我認知。
心理學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容貌焦慮。為什麼會這樣呢?進化心理學提出,在擇偶要求上,男女表現不同。女性更看重男性提供資源的能力,比如財富、人脈等,而男性更看重女性的外貌、性格等。其中,外貌意味着性魅力,與生育能力高度相關。男性對外貌的看重,能幫助他們選出生育能力強的女性。在男性負責生存物質、女性負責繁衍後代的傳統社會背景下,社會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常常表現為要求女人好看、要求男人成功。因此,男性的焦慮更多體現在對能力不足的焦慮,而女性的焦慮更多來源於容貌。而隨着現代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她們同樣看重男性的外貌,於是不少男性也出現了容貌焦慮。社會評價作為一面大鏡子,形成了人們對自我外貌的評價。
互聯網頻現俊男美女加深普通人焦慮感
互聯網的出現,進一步放大了容貌焦慮。沒有互聯網前,跟身邊朋友比較,我們發現俊男美女畢竟是少數,大家都長得差不多。有了互聯網後,我們會頻繁地看到那些長得好看、身材又好的同齡人,不管是真實的,還是整了容的、加了濾鏡的,總之看起來都完美無瑕。對比之下,覺得自己的五官好難看、皮膚好粗糙、身材好不協調……互聯網上曬出的完美臉孔、身材,反襯出了我們的不完美,讓我們各種自我嫌棄。
消費主義的盛行,更是對容貌焦慮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商家會找那些長得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做商品推廣,選秀節目一水全是長得好看的少男少女,這讓大家覺得只有長得好看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更多的經濟回報、更好的社會評價。這就可能造成一種錯誤的自我認知:我不成功是因為我不好看,於是開始對自己的外貌各種都不滿意。
此外,商家為了賣出更多的護膚品、化妝品、醫美產品等,隔段時間就創造出“高顱頂”“精靈耳”“A4腰”“漫畫腿”的審美標準,營銷“好女體重不過百”“白幼瘦才是真可愛”的審美“歪理邪説”,通過販賣“顏值即正義”的外貌焦慮,讓更多女性為此買單。
應拒絕審美綁架無條件接納自己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適當的醫美無可厚非。可容貌焦慮下的過度醫美,比如整容成癮、為整容欠下鉅額整容貸、為瘦腿切斷小腿神經等自殘式整容,以及為了瘦身每次吃完東西都催吐造成食道損傷,瘦骨嶙峋了仍要節食甚至出現厭食症等,都是極端的容貌焦慮的表現。
若出現以上極端行為,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軀體變形障礙這一精神疾病。軀體變形障礙是強迫症的一種,主要症狀為對自己的或想象出來的外表缺陷過度關注,“我不好看”的觀念佔據了他們的全部心智,讓他們產生自我厭惡心理。在這種情況下,醫美無法解決問題,需要對其進行精神心理方面的治療才行。
對於受容貌焦慮困擾的人羣來説,該如何緩解焦慮呢?相關調查顯示,自卑、單一審美標準、過於期待他人認可、互相攀比是導致容貌焦慮的主要原因。瞭解自己容貌焦慮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加以調節:若是出於自卑,就要重建自信,找到除了外貌以外的自信來源,比如學業、成就等;若是被單一審美標準綁架,就要學會獨立思考,擁抱多元審美,接納獨一無二的自己;若是過於在意他人評價,就要專注自身,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實現自我認可。
此外,無條件接納自己、無條件積極關注自己,多讀書多思考,也是拒絕審美綁架、告別容貌焦慮的有效方法。(楊劍蘭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