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火爆國慶檔:最好的主旋律電影就是直抵人心

《長津湖》火爆國慶檔:最好的主旋律電影就是直抵人心

10月2日中午,電影《長津湖》票房突破8億。 圖/電影《長津湖》官方微博

因為疫情影響,今年電影市場的整體表現相對平淡。但國慶檔的到來,得益於《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頭部電影的帶動,電影市場再度火熱。

今年國慶檔首日票房達到6.3億元,總觀影人次1375.4萬。《長津湖》以4.09億的單日票房奪得冠軍,《我和我的父輩》以1.83億元的單日票房奪得亞軍。《長津湖》上映以來,更是打破了中國影史國慶當日票房歷史冠軍等十多項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長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輩》都是主旋律電影。在春節檔、國慶檔這樣的重磅檔期,主旋律大片已經成為一種“標配”,這亦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特色。

主旋律電影從“大片化”走向“精品化”

為何主旋律電影屢屢激起觀眾的觀影熱情?

首先,這些主旋律電影,都是大投資、大陣容、大製作的頂級大片。

一直以來,頂級大片都是電影市場的剛需。畢竟頂級大片無論是從演員陣容、製作投入還是視聽效果,都代表了電影工業化的最高水平,能夠給予觀眾震撼的觀影體驗。

中國電影市場雖然龐大,但主要是人口基數大,我們的人均觀影人次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距離。對於低觀影頻次的觀眾(比如一年就春節檔、國慶檔才走進電影院的人羣)來説,大片幾乎就是他們觀影的最佳選擇。因此,電影市場需要更多大片進入,調動觀眾觀影熱情。

這些年,主旋律電影正在“大片化”。從《戰狼2》《紅海行動》到《八佰》《金剛川》,都是重磅投資、重磅製作。

這一回《長津湖》的製作規模、投資規模、拍攝時間跨度、動用的演職人員數量都創下了中國影史之最:5年多的劇本打磨,兩年多的細緻籌備,超過7萬人次的羣眾演員參演,超大規模的服裝道具軍事裝備準備,超百公里的戰役戰術設計……

真金白銀砸在製作上,它的視聽效果達到了國產戰爭片的巔峯,對觀眾的吸引力毋庸贅言。

《我和我的父輩》延續2019、2020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的“拼盤”模式。雖然沒太多特效和大場面,但它調動的導演陣容、演員陣容,都是國產電影的頂配,值得一看。

其次,不僅“大片化”,主旋律電影也在走向“精品化”,追求高質量、高口碑。

主旋律大片只有抵達觀眾,才能實現主流價值的傳遞。因此,比起“大片化”,主旋律電影更需要做到的是“精品化”。為了確保精品,越來越多成熟大導演涉足主旋律創作。

《長津湖》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個大導演聯合執導。陳凱歌主要抓人物塑造、主題表達等文戲部分,充分還原了每個戰士普通人的那一面,他們的犧牲和付出尤為讓觀眾心疼與震撼。徐克與林超賢負責戰爭場面的調度,把戰爭的驚險慘烈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有充滿導演個人特色的動作設計,令人印象深刻。

《我和我的父輩》由《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四個單元組成,以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為歷史座標,講述父輩奮鬥的故事。四個單元的質量都很高,吳京執導的《乘風》,“戰狼”變“戰馬”,依然很燃;章子怡的《詩》充滿詩意、蕩氣迴腸,最為驚豔;徐崢的《鴨先知》充滿人情味,有笑有淚;沈騰的《少年行》喜劇效果十足……電影就像是精美的水果拼盤,總有一款能對着觀眾的口味。

《長津湖》火爆國慶檔:最好的主旋律電影就是直抵人心

10月1日,電影《我和我的父輩》票房破3億。 圖/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官方微博

主旋律電影與市場、商業並不矛盾

主旋律大片叱吒國慶檔,説明主旋律電影其實與市場、商業並不矛盾。

反觀“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主流電影,很重要一點就是,影片藝術創作迴歸電影本體,越來越多的宏大敍事中,凸顯了小人物帶來的家國情懷,表達了對個體命運的殷切關懷,電影中主流價值觀表現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被拓展。

《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正是如此,所以電影傳遞出的主流價值才能直抵人心、引發共鳴,在市場形成強大的感召力。

總而言之,主旋律大片火爆電影市場,是電影大製作、高質感與觀眾愛國熱情同頻共振的結果。

我們期待更多有口皆碑的主旋律作品面世,也期待電影市場能夠百花齊放。

特約撰稿人丨從易(媒體人)

編輯丨徐秋穎

校對丨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0 字。

轉載請註明: 《長津湖》火爆國慶檔:最好的主旋律電影就是直抵人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