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觀:王菲演唱會這麼火 都怪王菲

  9月9日,王菲“2016幻樂一場演唱會”的發佈會在北京舉行。在被主辦方邀請參加發佈會後,我在朋友圈也發了這次發佈會的數字邀請函,沒想到卻引來一堆“我代你去”、“我替你去”、“求轉讓”等等的評論和回覆,其中很多甚至都是唱片公司、音樂媒體、樂評人等業內人士,他們在音樂圈都算是見過世面的人,但在王菲演唱會的發佈會面前,表現得像個最普通和虔誠的歌迷。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説明王菲的影響力。雖然這位曾經的華語樂壇天后,都已經有13年沒發行過正式的專輯。

  王菲迄今為止最後一次演唱會,還是2010年至2012年的跨年度巡演,在2012年6月於河南省體育中心舉行兩場演唱會後,王菲已經有超過四年的時間,沒有舉行個人的演出。但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裏,因為王菲的影響力使然,卻一直有各種小道消息,不斷傳出有關王菲演唱會的各種消息,有些消息甚至有鼻子有眼,連日子和行程都替王菲安排好了。

  這當然不是王菲和她的團隊有意為之,只不過是有些人用她的影響力在消遣甚至消費歌迷而已。不過,王菲這種懶散的工作作風,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卻成就了“飢餓營銷”之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商業道理,貨物越供應不上,市場的購買力就會越旺盛,從而在消費者彼此的聚力下,形成一種對市場的刺激。

  其實,現在的演出市場已經越來越繁榮,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幾位明星的個唱在某個週末撞車的現象,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不過,由於實體唱片業的不景氣,導致歌手以前均衡的贏利手段,無限度地向演出市場傾斜,也造成了經紀團隊對歌手演出的過度開發。密集的個唱週期,再加上一些商演和拼盤演唱會,就使得很多歌手在大眾面前,越來越沒了新鮮感和神秘感。久而久之,自然會讓市場期待值下降。

  的確,歌手的曝光率是需要有一定限度的,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以及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每天在你眼前晃悠的歌手,往往會因為神秘感的缺失,從而流失一些價值。就算是王菲這個華語樂壇首屈一指的IP品牌,她要是每個週末都開演唱會,不出半年,可能就沒有演出商願意承接王菲的演出了。

  四年多的時間,足以重新激發起歌迷的返場欲。眾所周知,現在每個歌手的演唱會,都需要一個概念來支持。像歐美歌手和樂隊的演唱會,基本上都會圍繞着新專輯的發佈來進行,華語樂壇現在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但除此之外,演出商也會根據歌手的人氣和熱度,去製造出一些概念來進行推廣。這倒是無可厚非,畢竟音樂再好也得靠廣告,一個好的文案,才能讓歌迷明明白白消費,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買票進場。

  但有時候概念卻並不是那麼好造的,在用盡一切人為因素,用盡一切刻意的橋段之後,我們才發現,一個演唱會最好的概念,就是時間。就像這次王菲2016年演唱會,四年時間就足以讓它有一個內在的迴歸主題。也可以這麼説,一個歌手演唱會的受關注度,除了歌手自身的品牌影響力之外,也和他演唱會的間隔期成正比。比如,現在如果是王菲的前夫竇唯舉行大型個唱,其票房同樣也不會亞於王菲,那就是因為歌迷被餓太久了。

  除了時間,還有人。

  華語樂壇稱得上天王、天后、教父級的歌手,其實也不算少,但至少在目前的演出市場下,能夠引起巨大反響的,不過就是王菲、李宗盛和張學友等等少數幾人。周杰倫、陳奕迅當然也算,但他們的問題就是之前説的,頻率上還是不夠給人神秘感。

  縱觀王菲、李宗盛和張學友這幾位歌手來看,他們最大的特點,就都是劃時代的歌手,曾經影響一個甚至幾個時代的歌迷,並且已經超越了粉絲的受眾,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記憶符號,換句話説,就是具有高度的情懷。從這一點上來講,像周杰倫就屬於剛剛進入情懷期,他的時代性,也會在不久的將來顯現出來。

  另一方面不用説,當然是金曲。王菲是一個不缺金曲的天后,從早期的《執迷不悔》、《容易受傷的女人》,到中期的《我願意》、《天空》,再到後來的《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紅豆》、《旋木》,以及近幾年來的《清風徐來》、《匆匆那年》和《致青春》等影視歌曲,王菲就是用這些傳唱曲,將她的影響力傳唱到現在。所以不要相信那些音樂首先要追求品味、技術和格調的話,流行音樂的世界裏,旋律就是王道,經典的旋律最終才能築就經典的流行文化。

  2016年,王菲演唱會再度啓航,在一個沒有天后的時代裏,我們只有借上一代的天后來取暖。而華語樂壇下一代的天后又在哪裏?在一切尚未明朗之前,王菲的演唱會只要掌握好時間的刻度,就還會火下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5 字。

轉載請註明: 娛樂觀:王菲演唱會這麼火 都怪王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