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一下廣電局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綜藝節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字面上的意思是都明白了,但還是有一個疑問。
在《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綜藝節目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了,嚴禁“集資打投”這種行為,但卻沒有明確嚴禁“集資打投”的適用範圍。説白了,嚴禁“集資打投”是僅僅只針對偶像養成類節目,還是覆蓋了整個娛樂產業呢?
“集資打投”早已有之
估計很多人對飯圈的文化並不是很瞭解,誤以為“集資打投”只存在於像《青春有你3》這樣的偶像養成類節目中,實際上則恰恰相反。“集資打投”早已有之,偶像養成類節目只是其中之一,也可以理解為分支。
在2019年的時候,一個專門為前火箭少女101成員孟美岐打投的數據組因涉嫌詐騙而被廣泛關注。暫且不討論詐騙的事情,簡單來看一下該數據組的運作流程。一言蔽之,從粉絲手中募集資金,然後用來購買孟美岐的專輯。
很顯然,這也是“集資打投”,而且在娛樂圈早就司空見慣了。相信不少網友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消息,某某歌手的專輯銷量達到了幾百萬乃至上千萬。但奇怪的是,很少有人聽過這位歌手的歌。因為買專輯都是粉絲,而且有相當數量的粉絲都在超買。例如一個人買個幾十乃至上百張,如此一來的話,專輯的銷量自然是水漲船高了。其實為了杜絕超買的現象,音樂平台也算是盡力了,對個人的購買數量做出了限制。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於是類似數據組這種組織就應運而生了。粉絲出錢,數據組負責僱傭“水軍”進行代購,從而實現了超買。
當然了,很多跟明星有關周邊商品,背後都有“集資打投”的影子。比如説雜誌、書籍、明星同款等等,甚至還包括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榜單。總而言之,但凡能夠跟明星扯上關係的,基本都被“集資打投”了。
只針對偶像養成類節目則治標不治本
正因如此,個人才有此一問,嚴禁“集資打投”是否覆蓋了整個娛樂產業?如果僅僅只針對偶像養成類節目,那麼極有可能會出現治標不治本的情況。既然成團前不允許“集資打投”,那麼就成團之後再搞好了。打個比方,隊長不再由隊員之間相互投票選出,改為由粉絲的支持度來決定。粉絲支持度則是通過某種特定周邊商品的銷量來體現,這樣一來同樣可以實現“集資打投”。
在《青春有你3》宣佈終止節目、取消總決賽之後,粉絲們都在問到底還成不成團了?實際上現在連新男團Ninever的超話都有了,而且想要關注該超話還需要進行申請。可想而知,只要Ninever正式宣佈成團,“集資打投”便會隨之而來。出專輯“打投”專輯,沒有專輯就“打投”周邊商品,反正“打投”是不能停的。
覆蓋了整個娛樂行業又難度太大
假如嚴禁“集資打投”覆蓋了整個娛樂行業的話,毫無疑問將會是一個大工程。實話實説,眼下娛樂圈的飯圈化還是比較嚴重的,絕大部分明星都跟“集資打投”多多少少有一些關係。一旦“集資打投”徹底被明令禁止了,將會有一大批人被打回“原形”。這還不算完,像“集資打投”的既得利益者們以及背後的產業鏈,都勢必會受到重創。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實施起來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因此個人推斷這個嚴禁“集資打投”,在短時間內可能還無法覆蓋整個娛樂行業,大概率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想要一勞永逸解決掉,必須得既開源又要節流。眼下是節流容易,但開源太困難了。拿“集資打投”的產業鏈來説,其中絕大多數人只是“水軍”,收入也不高。當這條產業鏈不復存在了,這些“水軍”又該何去何從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的確需要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這也是難點所在。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