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成昆鐵路建設的鐵道兵郭廣洪:《火紅年華》劇情,曾親身經歷

封面新聞記者 席秦嶺 徐湘東 肖洋

56年前,身為鐵道兵的郭廣洪跟隨部隊,第一次來到攀枝花。

“一片荒涼”,這是郭廣洪到達後的第一印象。“不過大家都覺得很興奮,因為三線建設是響應國家的號召,備戰備荒為人民,能參與進來是一件讓人自豪的事情。”今年已84歲高齡的郭廣洪,講述起50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依然是如數家珍。

隨着電視劇《火紅年華》的熱播,郭廣洪也變成了一名“劇迷”。“裏面那些蓆棚子、水壺、草帽,我看着就很親切。”作為一名老三線建設者,郭廣洪的追劇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樣,“每看到一個場景,或是聽到一個那時候才有的名稱,我都會忍不住回憶起自己的經歷。”

參加成昆鐵路建設的鐵道兵郭廣洪:《火紅年華》劇情,曾親身經歷

郭廣洪老人

參加成昆鐵路建設 不打通隧道不回家

1965年底,為了儘快打通成昆線,保攀鋼出鐵出鋼,郭廣洪所在的部隊被調到攀枝花米易縣,為鐵路修建作前期準備工作。

“我們到的時候,這段路還沒完全開工,別説施工,生活都成問題。”郭廣洪記得,“先生產後生活”這句話,在當時不僅是口號,更是現實寫照。

到1966年,軌道鋪設工作已經進入白熱化。“當時其中一段,有一座隧道兩座橋,隧道進口處發生了塌方,這對搶施工進度產生了很大影響。”郭廣洪回憶説,“為了儘快搶通隧道,那一年的探親假我都沒休。”

成昆鐵路線路全長1096千米,有600多公里位於高山深谷之間,要跨越大渡河、金沙江等河流,地勢險峻、地形多樣、地質複雜,線路所經區域有“露天地質博物館”之稱,被譽為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當時,“人海戰術”是最主要的修路方式。郭廣洪是這“人海”中的“一滴水”。每天日出前上工地,用肩挑背扛的方式修路,日落後下工地,喝明礬沉澱後的金沙江水,睡木板搭建的簡易牀。

“到1966年底,隧道才完全打通。”説起修建成昆線的經歷,郭廣洪頗為感慨,“很難也很危險,我的很多戰友都埋在了成昆線邊。”

據不完全統計,1964年到1970年,有超過2100名鐵道兵犧牲在了築路一線。30萬鐵道兵,以“一公里一忠魂”的無畏付出,打通了這條川滇大通道,留下了鐵路史上濃墨重彩的“成昆精神”,結束了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2000萬人行路難的歷史。

參加成昆鐵路建設的鐵道兵郭廣洪:《火紅年華》劇情,曾親身經歷

《火紅年華》劇照

為完成任務 兩次胃出血

完成隧道建設後,1968年初,郭廣洪又被調到渡口火車站、弄弄坪火車站,承擔土石方施工的設計、測量和爆破工作。

渡口火車站建設,是郭廣洪畢業後,完成的第一個土石方爆破設計。為了順利完成任務,他帶着隊友開展了一個多月的測繪工作。經過夜以繼日工作,火車站順利進入站台、站房施工階段。

彼時,已逐漸臨近攀鋼出鐵的最後時限。“為了加快建設進度,我們又被調到了新的工地,那時候叫‘紅旗線’,繼續做土石方爆破。”郭廣洪和戰友們在新的“戰場”,創造了一個月完成25萬方土石方建設的壯舉。

“我的耳朵就是在那時候受的傷,縫了好幾針,現在都能摸到。”郭廣洪回憶,一直到1970年5月底才完成了建設,“每天都到半夜,持續了大半年,下工地的時候累得不行,吃完飯就直接睡覺,當時有過兩次胃出血。”

1970年6月21日,攀鋼開始烘爐,23日裝料,28日點火送風,29日煉出第一爐鐵水。這就是攀枝花建設史上有名的“七一”出鐵故事。

後來,部隊考慮到郭廣洪的身體問題,把他調到了電力部門,一直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火紅年華》第一集裏,就有一段工人架電線杆、接拉電線的畫面,我那時候就是幹這個工作的,這一干就幹了將近30年。”郭廣洪説。

今年4月,東區大渡口街道光明社區與國網攀枝花供電公司共同開展以“學黨史 感黨恩 ‘三線精神’傳花城”為主題的黨日活動,邀請郭廣洪作為首期“桑榆”黨史宣講團開講嘉賓,從親歷者的視角為社區、企業黨員宣講了三線建設的歷史與建設者們艱苦奮鬥的精神。

歷史從不會抹去建設者的功績,老一輩建設者們凝結而成的“三線精神”,正在不斷傳承和發揚,激勵新一輩建設者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也正是郭廣洪心之所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5 字。

轉載請註明: 參加成昆鐵路建設的鐵道兵郭廣洪:《火紅年華》劇情,曾親身經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