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冠軍,拍一部爆一部,票房口碑暫無對手
Sir説好的。
國慶檔,一部部來。
今天必須輪到它了——
我和我的家鄉
前瞻Sir已經寫過。
五個導演,五個單元,百億陣容,《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
這套組合牌還能奏效嗎?
票房説明了問題——
上映第三天,票房逆襲登上第一。
同期全平台口碑第一。
一路歡笑淚水,沒想到闊別春節檔這麼久,我們這才等來了2020年第一部閤家歡。
從《祖國》到《家鄉》,主旋律終於開始面對這一現實——
必須通過自身的質量贏得觀眾的讚賞了。
《家鄉》,又一次達成了任務。
國慶檔脱穎而出的為什麼會是它?
在Sir看來《家鄉》正好佔了三點——
天時。
國慶的同時也是中秋,團圓的氛圍到位了。
地利。
一説到家鄉,那處處都是主場。
人和。
它抓住了“最大公約數”。
《家鄉》很難單純從電影的角度去看。
看懂它,更像是看懂了這片廣闊的幅員裏,一串心靈的密碼。
Sir為你一一解讀。
01
交響
什麼是家鄉?
它可以是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是人生的前站,一個我們圍繞其畫出人生軌跡的圓心。
具體到每個人的記憶裏,可能會有不同的樣子——
幾個親友,一段鄉音。
幾棟建築,一處老宅。
一種味道,一段記憶。
一處遺憾,些許不甘。
實在難以歸納為一個故事。
而《家鄉》的巧妙也在這,用《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天南地北的五個故事,完成了一幅家鄉的拼圖。
Sir已經看到了網友N多種對這5個故事喜愛程度的排序。
《家鄉》在國慶檔中的一個優勢,就在於豐富。
你説眾口難調?
那來個自助餐怎麼樣。
五個導演,五種風味,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最中意的那個。
《北京好人》,寧式瘋狂喜劇。
一出場就讓人忍俊不禁。
兩個鋥亮的後腦勺。
為了治病,要冒用醫保卡,表舅和外甥,得互換身份。
可他們,即使剃光了,長得是一。點。不。像。
身高、膚色、口音,哪哪都不對。
在信息化辦公的如今,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怎麼辦?
自然是使盡渾身解數。
依然是甯浩擅長的,草根的百態與頑強生長。
《天上掉下個UFO》,“唐探”式混搭。
這黑超,這步伐。
向我們走來的是唐仁秦風舅甥倆?
不。
他們是導演和小跟班,探的也不是案,而是一樁UFO神秘事件。
混搭了懸疑、土味科幻,還有……
玩梗。
露天電影放的,是剛才出場的甯浩導演的片子。
一羣人逼問當晚為什麼沒去看電影,他們説不是電影不好看,是電影的演員不好看。
這一下順帶牽連了即將出場的徐崢和沈騰。
説來就來——
《最後一課》,猛然被徐崢戳中淚點。
有多猛呢?
有人工降雨那麼猛。
範偉飾演的大學教授,在瑞士患上阿爾茲海默症後,突然想回到當年支教的鄉村。
而長大的學生們。
齊心協力,幫助老師回到記憶中的1992年。
老校舍,復原。
桌椅板凳,做舊。
學生,請小演員,書本,也是全部照搬當年。
甚至為了還原《最後一課》的情景,所有人忙前忙後,連打雷下雨都模擬得活靈活現。
雞飛狗跳中,讓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家鄉》從不同的角度進攻,尋找着你內心破防的那個點:
對家鄉親友思念,對於童年的回味,對於老師的感恩,對時光飛逝的感傷……
不夠?
那它再使出一招——
02
變奏
不可否認。
整部《家鄉》有一個基調——
誰不説咱家鄉好~
得兒喲依兒喲~
但你以為它是一個概念走到底的地方宣傳片?
當心。
在主旋律下,可藏着幾根不順滑的倒刺。
如果説《家鄉》是一場命題作文。
你拿到這個題目,會從什麼立意去寫?
“我愛我的家鄉”“長大了要為家鄉做貢獻”“我的家鄉好風光”“家鄉,是一生的牽掛”……都是熱門選項吧。
你做學生的時候這麼寫,一定不偏題。
但你成年了。
經歷過和家鄉的一次次分別、留戀、撕扯。
感受,還會是滿分作文裏寫的那麼簡單嗎?
在Sir看來,《家鄉》最感人的,倒還不是熱情洋溢的讚頌。
而是對家鄉與個人之間。
複雜的體味。
一場戲就能明白。
表舅問張北京最近過得如何。
注意張北京的表情。
嘴上笑着回話,但眼神開始躲避,沉下臉來。
——“挺好的”。
——“我裝的”。
身在北京的他,成了老家親戚眼中的牛人,有關係,有本事。
是的。
在鄉親面前,誰都想拿出風風光光的面子給人看。
但實際上呢?
在家鄉外的日子,只有自己知道。
《家鄉》裏,表達對家鄉的感情,不是隻有一個維度。
比如。
我們都説要熱愛家鄉。
但愛沒有條件嗎?
《天上掉下個UFO》中,阿福村因為出現UFO異象,成為網紅村,帶動了當地經濟。
什麼外星人之鄉啦,外星人特色菜啦,凡是能蹭的概念都蹭上。
眼熟嗎?
像不像你踩過坑的,開發過度的偽文化(民俗)旅遊景點。
外星人當然沒來過阿福村。
但查出真相後,應該怎麼選擇呢?
黃渤飾演的發明家覺得,應該想把真相公之於眾。
但這樣一來,外星人特色旅遊也就化作泡影了。
村長覺得,什麼是良心?讓鄉親過上好日子才是最大的良心。
最後的解決辦法,大家可以自己去評判。
Sir就提醒,説愛很簡單,可是一到實際處,又會遇到很多兩難。
《家鄉》表達的是——
我愛家鄉,但我更愛家鄉的真實。
唯真實。
這愛才長久,可靠。
再看。
一説到家鄉,想起的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
但家鄉是沒得選的嗎?
《最後一課》,範偉的記憶飄回他最牽掛的地方——
望溪村。
可嚴格意義上,這不是他的家鄉。
他只是來到這裏當了十年的鄉村教師。
一心只想着他鄉這羣山裏的孩子,想着他們的未來。
漸漸地,他鄉變故鄉。
他化作春泥,膏沃了這片鄉土。
原來。
人除了故鄉,還可以有第二故鄉。
故鄉不是一個固定的座標。
而是人與土地血脈相連的地方。
這些。
都是《家鄉》對我們熟知的感情,再一次的發問和延伸。
是家鄉的主題曲變奏。
03
餘音
《家鄉》是國慶檔中最長的一部電影。
153分鐘。
也會是餘音最長的一部電影。
看完了《家鄉》,但Sir覺得家鄉的話題遠沒有結束。
在城市化,現代化的背景下。
家鄉逐漸變得縹緲而淡漠。
同時,又是一個在心底不斷髮出呼喚的烏托邦。
在逃離和迴歸之間。
時代的浪潮將我們推來推去,不知所往。
遠一點,留守兒童問題,農民工進城問題,地方青壯年流失,鄉村衰敗問題。
近一點,小鎮做題家,996,年輕人買房難,結婚難,立足難……
你的家鄉是什麼樣?
你與家鄉的關係緊張嗎?
在《家鄉》裏,我們看到截然相反的兩種展示。
《回鄉之路》。
西北黃土高原上,黃沙漫天,環境惡劣。
家鄉的環境,侵蝕着人的生存空間。
求發展?
只能逃離。
鄧超飾演的喬樹林,做作,失態,摳門。
這背後,是一個想要改變家鄉的人的無奈和窘迫。
《神筆馬亮》。
是另一番狀況。
沈騰為了扶貧工作,揹着媳婦馬麗,以去俄羅斯留學為名,投身到農村家鄉,還讓扶貧的整個村子陪他撒謊。
非常有想象力。
把東北農村,變成歐洲風光。
在村委會搭建聖彼得堡的宿舍。
讓村民戴金髮,村長畫歐式雙眼皮。
最後,一旦有穿幫風險,立馬時間暫停假裝信號不好。
太多人嚮往遠方的殿堂,他卻覺得近處的家鄉,處處是藝術生命力。
《回鄉之路》和《神筆馬亮》是惡劣與美滿的兩個極端。
我們的家鄉,分佈在中間。
有時不捨,有時嫌棄。
是一個欲説還休的矛盾集合體。
誰不希望榮歸故里,衣錦還鄉?
家鄉的小路,是笑臉相迎的,家鄉的炊煙,是撫慰鄉愁的,連家鄉的牛糞都是青草的香味。
但對於那些帶着一身失意疲憊,投歸故鄉的人呢?
我們總説“近鄉情更怯”。
怕家鄉變得不再認識,怕自己沒臉面對家鄉。
但其實,家鄉遠比我們想得更寬厚博大。
你不會不記得吧,費翔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
我曾經豪情萬丈
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那故鄉的風 和故鄉的雲
為我撫平創傷
故鄉的風,故鄉的雲,迎接着每一個還鄉的遊子。
看《家鄉》。
打開的是我們的心結。
當年輕人被壓得喘不過氣。
在成噸的壓力面前找不到希望的時候。
家鄉,是永遠的守望。
回家看看吧。
那裏不是總有偏見,不是永遠一成不變,不是隻代表着衰老和消逝。
如果説《祖國》回顧的是過去。
那麼《家鄉》説的更多的,是理想與未來,是年輕人在上一代背井離鄉的大潮後,內心裏新的方向。
在Sir看來,比起國慶檔,更應該説《家鄉》屬於“中秋檔”。
為什麼我們總是把故鄉和月亮聯繫在一起?
因為我們頭頂的月亮,李白看過的,蘇軾看過的,都是同一個。
當我們舉頭望月時,漂泊的你,和故鄉的親人,共享的是同一刻。
一輪明月連接古今。
一片鄉情牽動兩地。
今年,除了賞月。
《家鄉》成了我們與家人的另一個觀賞項目。
説到底。
它為什麼能俘獲我們“最大公約數”?
不是因為拍出了完美的家鄉。
恰恰相反。
它在説家鄉也像月亮一樣,也曾殘缺,也曾被雲遮蔽。
但總能等到一天,我們會重遇月亮的圓滿與光明。
我們。
不都共同期盼着那一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