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信條》,無疑是今年最熱門的科幻片。
而就在所有科幻迷,都在為它瘋狂時。
這部年度期待的科幻大作「悄悄」上線了——
《異星災變》
Raised by Wolves
沒有眼花繚亂的時間線,沒有大咖主演。
但是僅一個人,就勝過所有噱頭和宣傳:
雷德利·斯科特。
老爺子今年已經83歲了。
仍活躍在好萊塢一線,不服不行。
光是看一眼他未來的待拍片目,就已心潮澎湃,一竿子支到了2025年。
對於科幻迷而言,都知道這個名字意味着什麼。
《異形》《銀翼殺手》《普羅米修斯》《火星救援》《異形:契約》…
他幾乎能把每部科幻電影都拍成生涯的代表作。
開創了恐怖元素和科幻題材相結合的新時代。
《異形》劇照
雷德利也被稱作「類型片之王」。
跨度之大,涉及之廣,令人驚詫。
《美國黑幫》《末路狂花》《火柴人》《角鬥士》都是影史經典。
《異星災變》是雷德利首次執導並擔任製片人的美劇。
一開分,豆瓣飆出9.1。
儘管,雷德利曾為Showtime拍攝了劇集《梵蒂岡》。
但因為試播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個項目被取消了。
所以,《異星災變》才是真正意義上,雷德利的首部電視劇。
質量到底硬不硬?
魚叔放幾張圖你們感受下:
整部劇帶有他鮮明的美學風格,視聽語言,以及理論深度。
《異星災變》的原創故事,來自亞倫·格茲考斯基。
他也是維倫紐瓦導演作品《囚徒》的編劇。
前兩集,就直接構建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2145年,波士頓。
地球上爆發了一場人類與人造人的戰爭。
其本質是宗教之戰。
密特拉教的狂熱信徒發動戰爭,想把所有非信徒趕出文明世界。
人造人自然成了主要目標,因為它們都是堅定的無神論者。
戰爭以某種方式摧毀了地球。
為了逃離,信徒登上了方舟,人造人乘坐飛艇。
各自在太空中尋找新的家園。
浪跡多年後,一對人造人率先在開普勒-22B着陸。
開普勒-22B是一顆距離地球600光年的行星。
2011年被NASA確認為首顆位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
兩個人造人身披八零年代深灰色緊身衣,互相稱呼對方為「父親」和「母親」。
這裏的地表環境,一片蒼涼。
黃沙漫天,塵土飛揚。
時而也有云藹繞山,雪花飄落。
讓人聯想到《普羅米修斯》開篇的景象:
延綿的羣山和遼闊的天空,大地一望無際。
畫面的色彩單一,飽和度低。
只有灰暗的棕色,深綠色和灰色。
這又是雷德利在《角鬥士》《黑鷹降落》中使用的,陰冷的現實主義風格。
這些具有壓迫感的震撼畫面,由雷德利的御用攝影師達瑞茲·沃斯基掌鏡。
同時還有一種復古未來主義的感覺。
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最原始的生活條件並存,形成鮮明對比。
父親和母親登陸後,選取一片空地,用可膨脹的空心球,支起一個類似帳篷的房屋。
安定下來後,兩人沒有任何拖延,第一件事就是培育胚胎。
9個月後,六個從地球攜帶的人類胚胎髮育完全。
父親剪斷臍帶,將他們從凝膠狀的培養液中依次取出。
前面五個都很健康,直到最後一個嬰兒,父親發現他沒有生命跡象。
原本父親要把他分解,趁細胞未劣化前,投餵給其他嬰兒。
可母親捨不得,將他抱在懷裏。
而後這個死胎,竟奇蹟般地甦醒過來。
為他取名為坎皮恩。
這就是未來人造人繁殖人類的方式。
隨着幾個嬰兒逐漸長大,可以從外觀看上分辨出,他們是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種族兒童。
可在這未知的星球上,兩個人造人父母,要養活六個人類兒童,絕非易事。
惡劣的氣候環境,危機四伏的生存條件,意外接二連三地發生。
最終六個孩子只剩坎皮恩活了下來。
每次有兄弟姐妹離開,都會讓坎皮恩更傾向信仰:
「這世界不在乎我們的幸福,即便我們死去,這世界也不會悲傷。」
而相比於死亡,這才是母親最擔心的事。
她需要持續給坎皮恩灌輸無神論者的思想:
「相信幻想,雖然能安慰人心,卻也使人軟弱。」
如果能在開普勒-22B建立新的文明,母親希望這種文明一定要相信人類本身,而不要盲從幻想中的神明。
「你是無神論者,愛好和平,要建立科學文明,這是進步的唯一道路。」
這樣也能避免類似地球上的戰爭再次爆發。
所以除了教會坎皮恩生存,還必須阻止他接觸宗教。
只是母親千防萬防,也沒料到父親會故意把人類的方舟引到開普勒-22B。
父親通過飛艇向太空發射信號。
通知人類方舟,這個地方可以落腳。
因為孩子的離去,摧毀了父親的信心。
父親擔心自己照顧不好僅剩的坎皮恩。
還是應該尋求人類的幫助,把坎皮恩交還給人類養育。
作為堅定的無神論者,母親認為人類和人造人就是敵人。
這個行為激怒了母親,體內殘暴的那一面顯露出來。
甚至動手殺死了父親。
直到有一天,密特拉教的登陸艇出現在開普勒-22B。
信徒們見到坎皮恩和母親的第一句話就是:
「你們的信仰是什麼?」
信徒們觸碰到了母親的底線,維護了多年的安全環境,眼看就要毀於一旦。
母親請他們離開,不要干涉自己的生活。
但信徒們卻要借宿一晚。
坎皮恩也很熱情地請他們留下。
得知坎皮恩的幾個兄弟姐妹都死了,這些信徒認為是母親殺死了他們。
而且母親是人造人,系統多年後會失靈,所以他們決定把坎皮恩接走。
這是坎皮恩有生以來第一次接觸到信徒。
他開始質疑自己的人造人父母。
當天晚上,信徒帶着坎皮恩離開,結果被母親發現。
母親再次爆發出了可怕的一面。
母親在空中翱翔,皮膚蜕變成古銅色,張開雙臂,身體呈現如救世基督像般的十字形態。
其實母親的真正身份,是人造人中的喚靈者。
一種被用於大規模屠殺的兵器。
只要母親發出淒厲的尖叫,就足以直接殺死所有人類。
然後母親乘坐登陸艇返回密特拉教的方舟。
方舟艙內的工業設計,有幾分《2001太空漫遊》的感覺。
母親在方舟內大開殺戒。
如恐怖的猛禽尖叫着,每一個試圖阻止她或逃跑的人,都會在眼前炸開。
血濺滿屏,所到之處無人生還。
在第一集的末尾,爆發了整部劇的一個小高潮。
離開方舟前,母親順手帶走了方舟內的一羣孩子。
希望他們和坎皮恩一起,組建新的家庭。
最後還給方舟下達了直接衝撞開普勒-22B的命令,想要一舉毀掉方舟。
這羣來自方舟的人類兒童,始終無法融入這個家庭。
反倒連坎皮恩也被同化,對於人造人是否能撫養人類表示懷疑。
尤其是在見識到了母親如此駭人的超能力。
相處過程中,他們不斷給坎皮恩普及宗教的意義:
「它們不讓你信奉索爾神,是因為害怕信仰讓你醒悟,害怕信仰贈你力量。」
與此同時,方舟墜毀在開普勒-22B上,仍有一些倖存者活了下來。
這羣孩子想要回到人類身邊,人類也在尋找着孩子。
在開普勒-22B,圍繞着人類與人造人,原教旨主義者和無神論者的較量,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開始了…
這僅僅只是前兩集的信息量。
因為劇中的人造人不是機器,而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所以《異星災變》前面的劇情,都在搭建舞台,為了擺出劇中的幾組核心衝突和矛盾——
原始與科幻;末世與創世;人類與人造人。
對後代的教育,應該放任其信仰還是隻需要相信科學?
被人造人養大的孩子,能超越人造人的同理心嗎?
信徒和無神論者,誰有更有資格來養育第一代原住民?
在這樣的博弈過程中,人類和人造人各自探索着人性與非人性的極限。
當然所有衝突核心的焦點,還是關於家庭的本質。
在拍攝《異星災變》前,雷德利就表示:
「我一直在尋找科幻題材的新視野,同時也提出問題: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又是什麼組成了家庭?」
雖然。
雷德利只執導了《異星災變》的前兩集。
但已然把他科幻電影中那些喜聞樂見的元素全都鋪滿了——
一個陌生的星球、人造人、潛伏在黑暗中的克蘇魯怪物…
還有最重要的,一位擁有強大力量的女性角色。
雷德利善於在電影塑造女性角色形象。
女性主義也成了他作品諸多標籤的一個。
典型的有《異形》中的新時代女性形象——雷普利。
她具備了電影中男性角色所不具有的品質,堅毅、果敢、機智。
《末路狂花》 就更不用説了,本身就是雙女主電影。
在《異星災變》的人造人家庭裏,母親既負責培育生命,也是能力更強大的一方。
而父親則是普通的服務型人造人,能力有限。
但父親更加慈愛,與孩子們更加親近,願意和孩子們交流。
似乎在扮演着傳統人類家庭中「慈母」的角色。
而且,孩子們對母親的情感,更多的是恐懼。
在本劇探討的主題上,前兩集也涵蓋了雷德利作品中熟悉的那幾個:
人性的本質、信仰的標誌,宗教衝突,以及反烏托邦未來的發展。
就像雷德利的很多電影那樣,人造人的出現,並不是為人類服務,而是與人類為敵的。
《異星災變》不像《銀翼殺手》中那樣,由人類親手消滅自己創造的複製人。
反倒是讓人造人成為主角。
為了生存和自由,人類需要和自己創造的產物去競爭。
換個角度看,等於是將人上升為「創造者」。
將存在的焦慮和反思,帶給每一位觀眾。
然後從第三集開始。
雷德利將《異星災變》的導筒,交給了他的兒子盧克·斯科特,以及其他三位導演。
雷德利説自己當時正要去拍一部名為《最後的決鬥》的電影,所以不能繼續拍下去。
但這個項目是由他的公司 Scott Free 來操盤的。
他很熱情地表示,一定還會有第二季。
老爺子都發話了,咱們就拭目以待吧。
只要不爛尾。
《異星災變》必將繼《西部世界》後,HBO的又一個科幻劇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