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聲音”到“新聲音”,不妨留給新作多點沉澱時間

從“好聲音”到“新聲音”,不妨留給新作多點沉澱時間

音樂綜藝《2021中國好聲音》《明日創作計劃》近日相繼開播,人們發現:這一季,兩檔節目不約而同地主打音樂原生力,不少新人歌手帶着他們的原創歌曲亮相舞台。這無疑為華語樂壇注入了新鮮血液,不過節目效果多少打了些折扣——新人歌手演繹的原創歌曲少了一些“鼓動人心”的記憶點,兩檔節目暫時還沒有形成現象級的“爆款”。

從“好聲音”到“新聲音”,不妨留給新作多點沉澱時間

業內人士指出,這是聽眾審美不斷提高的體現——隨着各大平台演唱節目的井噴,人們對“好聲音”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特色不夠鮮明,將會很難得到認可。另一方面,能一下子“火”起來的音樂新作畢竟是少數,尤其是當新人名不見經傳時。事實上,過去曾蒙塵的好歌,經由他人翻唱或在眼下社交平台傳播而重新翻紅,並非孤例。因而,不妨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眼下音樂綜藝中的新人,也給更多新作沉澱成金曲的時間。


音樂新人帶着原創作品前來,卻被觀眾嫌棄“讓人記不住”

十年前,音樂真人秀《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最初,它是一檔主打選手唱功的綜藝。以第一季為例,很多風格鮮明的歌者粉墨登場——具有獨特搖滾範兒的梁博,把民族風格融入流行音樂的吉克雋逸,颱風獨特的吳莫愁,還有金志文、張瑋、多亮、金池、張赫宣、袁婭維等,個個唱功了得。當節目行至第十年,隨着越來越多老歌被演繹成不同版本,為了避免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中國好聲音》開始逐步嘗試挖掘原創作品,以期拓展國內音樂界的生命力。

從“好聲音”到“新聲音”,不妨留給新作多點沉澱時間

願望是美好的,這卻讓一部分曾經的“好聲音”忠實觀眾感到不適應。“節目組難道不知道前兩季能火是因為什麼嗎?不僅選手出色,而且選的歌大部分是普通觀眾耳熟能詳的。”有網友在某評分網站上這樣犀利留言。

事實上,節目首秀階段已近尾聲,能給人留下較深印象的兩位選手,均是翻唱別人的歌。22歲的伍珂玥用粵語翻唱梅豔芳的《蔓珠莎華》,她的中低音沉穩且充滿辨識度,在歌曲處理上沒有刻意模仿原唱。當舞台燈光散落,她略帶沙啞的聲線、細膩的咬字和一顰一笑都充盈着復古韻味,被網友稱讚“自帶故事感和氛圍感”。王泓昊演唱了白舉綱的《阿爾茲海默的愛》,他有着深沉的聲音、充滿共情力的演唱,以及對低音和高音成熟的處理能力。

相比之下,雖然新疆選手Step.jad依加憑藉一首原創R&B;曲目《都不懂》讓八個導師都為之“轉身”,名叫時尚的選手以三首風格各異的原創作品《儘快傷害》《在那麼多人之中》《反正》征服了現場觀眾,而更多帶着原創作品前來的歌手,卻被觀眾嫌棄“讓人記不住”。


“新聲音”難獲即時認可,但或藴藏中國音樂的未來

無獨有偶,行至第五年的《明日創作計劃》,亦將尋找挖掘新一代的原創音樂創作人才作為己任,展示不同地域“野生野長”的原生態音樂風格,呈現生動的本土青年文化音樂圖鑑。

然而,相比“新聲音”,不少網友認為現有金曲更能引發共鳴。回首過往走紅的音樂綜藝選手,不乏靠翻唱“出圈”的,比如陳冰演唱了五月天的《盛夏光年》,徐歌陽演唱逃跑計劃樂隊的《一萬次悲傷》,周深演唱了齊豫的《歡顏》……

從“好聲音”到“新聲音”,不妨留給新作多點沉澱時間

不能否認,新人的原創新作想要獲得聽眾共鳴,難度也要比對金曲進行“二度加工”大得多。早在2015年,歌手蘇運瑩曾帶來自己創作的《野子》參加《中國好歌曲》。該作品有着美妙旋律和詩意歌詞,歌者情感表達真摯、聲線充滿爆發力。就算是這樣一首佳作,在亮相節目的最初也沒有馬上爆紅。但好作品和優秀的音樂人終究是會發光的——通過《中國好聲音》晨悠組合青春逼人的翻唱,很多人知道了《野子》這首歌;之後憑藉參加另一檔綜藝《我是歌手》,蘇運瑩本人的創作才華也被更多人所知曉。

業內專家指出,推新人新作或許會暫時損失掉節目的一部分流量,但從長遠來看,對音樂生態的健康發展大有裨益。這些新生的原創作品裏,也許藴藏着中國樂壇未來的希望,它們經過打磨和沉澱,也有成為明日金曲的可能——前提是,這些作品是被用心譜寫、製作和演繹的,以及有更多平台願意為它們提供展示的機會。


作者:姜方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黃啓哲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5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好聲音”到“新聲音”,不妨留給新作多點沉澱時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