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儒人生#
作為一個資深演員,李誠儒在《戲儒人生》中的聊天,不僅只是表演層面的經驗和沉澱,更有其多年演繹生涯的人生感悟。
在第三期節目中,李誠儒談到了國產奇幻類影視劇,也追溯到國產最早也最有名的奇幻劇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這部劇可以説橫貫了幾代人的童年與青春,儘管後來翻拍了很多版本,但86版永遠是經典中的經典,無法取代。
當年的李誠儒還只是一個26歲的年輕小夥子,《西遊記》劇組中的場記,在當年拍攝工作緊人手少的時候,他已經算是劇組幕後人員的左膀右臂,也因此十分遺憾的沒有參演這部經典之作。
回憶起當年參與劇組工作的情境時,李誠儒十分感慨,他告訴大家《西遊記》的創作是因為當時國內播了幾集日本拍攝的《西遊記》。雖然當時電視機並未大範圍普及,但是看過這部劇的人,都表示太難看了。
用現在的話説就是一通“魔改”,不僅飾演唐僧的演員選了位女演員,連最核心的九九八十一難也變成了打打鬧鬧,甚至最終也沒取來經書。日版《西遊記》不是我們書中的故事,也不是人們腦海中的故事。
除此之外,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卻率先被日本影視化,這對於中國影視圈而言也是一種恥辱。綜合種種原因中央電視台決定籌拍《西遊記》。
戲裏的九九八十一難,戲外也不容樂觀,央視提供的資金只有600萬,僅僅拍了25集就因為資金短缺而被迫停拍了一次。沒有錢搭景,也沒有什麼橫店影視城,劇組輾轉奔波於各個名山江川取景,資金短缺,拍攝坎坷當然都不足以成就《西遊記》,最成功的是在當時那樣不友好的拍攝境況下,楊潔導演非常成功的塑造了支撐這部劇的“魂”,也就是“情”和“似”兩字。
就是這樣一部看似粗糙實則細膩的劇,充斥着中國式的審美,更符合國人的情感訴求,即使如今,各大電視台的重播收視率也不菲,妥妥的經典。李誠儒個人認為,《西遊記》的拍攝是比較成功的。
他也談到如今奇幻影視劇的發展現狀。動輒幾個億十幾個億的投資,要什麼景搭什麼景,不再需要跋山涉水了。更甚者直接綠棚拍完上特效,可是看來看去,卻總覺得抓不到“魂兒”,沒有自己的“情”。其實這也是當下一些奇幻、玄幻類影視劇作品的通病。
1、故事在形不在骨
快餐時代的影視作品也十分標準化,彷彿同樣技術含量下的複製粘貼,缺少自己的魂,只有形式,沒有故事。熱點題材是什麼就趕着什麼拍,沒有自己的思考,這一點也歸於國產劇原創力的不足。
其實中國的奇幻小説非常多,作為創作素材是十分寶貴的,真的沒有必要去拾人牙慧,嚼別人嚼過的饅頭。並且中國的美學文化和風格本就是上上之選,對於鏡頭語言和美感的詮釋綽綽有餘。
2、過度追捧西方影視
李誠儒提到年輕人追捧西方奇幻影片的情況時提到,西方的奇幻影片總是換湯不換藥,看過三部之後,就會覺得它們沒文化。可能會有人忍不住想反駁,實際上這種説法來源已久,好萊塢電影剛入內地影院時就有多位學者表示過類似觀點。
好萊塢的實力不可否認,但是很大一部分影迷都是鍾情於影片的震撼特效,而非故事本身。特效凌駕於故事之上於一部影視文學作品而言絕對是喧賓奪主。李誠儒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類電影,應該讓導演和攝像看看,學一學鏡頭運用,而不是被演員所追捧。
3、架勢誇張沒有魂
談及火爆一時的奇幻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李誠儒反倒認為自己小時候看的《哪吒鬧海》更驚豔。其實80年代的《九色鹿》、《天書奇譚》,後面的《神廚小福貴》、《虹貓藍兔》,無一不在展現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深受大眾的喜愛。
面臨國外大IP的文化輸出,很多觀眾都期待着國漫的崛起,但這又何嘗不是被帶了節奏呢?水墨丹青、敦煌壁畫都是我們所擁有的遠超其他國家的豐富的文化寶庫。
中國影視作品需要做的不是為了投資妥協,不是為了一個畫面鋪張,而是需要沉下心來,創造大眾喜歡認可的角色和故事。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內容,架勢誇張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