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
新時代戰爭電影的重大突破
“《長津湖》把抗美援朝題材的戰爭片創作,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點。”解放軍藝術學院軍事文化傳播系軍旅影視製作教研室主任詹慶生這樣告訴記者,他做了一個統計,從1956年《上甘嶺》上映,一直到2019年這63年中,中國的抗美援朝題材戰爭片,一共只有21部。但從2020年到今年的8月份,算上網絡電影等所有立項的電影在內,抗美援朝戰爭片就已經達到了12部,“也就是説,在短短的一年半多一點的時間,我們累計起來的作品,已經相當於此前63年作品總量的一半多。由此可見,抗美援朝戰爭已成為了中國戰爭片創作的‘孵化器’,未來抗美援朝題材戰爭片的創作可能會迎來一個新的黃金髮展期。”
在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胡智鋒看來,“《長津湖》是新時代中國戰爭電影中又一部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力作,也是在題材、類型、創作模式各個方面都取得重要突破的一部力作。”他告訴記者,《長津湖》以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第一次呈現了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全景,第一次以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位大導演聯袂創作一部電影,也是第一次集結了上萬人的製作團隊來參與的一部大製作。“這都是具有突破意義的、具有史詩意義的,給人留下了蕩氣迴腸、感人至深的印象。”
“《長津湖》在創作上具有重大的突破。”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告訴記者,《長津湖》把一個宏大的敍事變成一個非常電影化的講述,影片採用了普通人的視角,用吳京飾演的伍千里和易烊千璽飾演的伍萬里和一個戰鬥連隊的視角,去展現一個宏大的戰役。“過去我們大部分戰爭題材作品,或者是以高舉高打的宏觀戰役為主,或者完全是微觀地寫一個局部的個人或英雄故事,但《長津湖》不但做到了從一個小的視角到多人視角的轉換,還表現了整個戰役戰略的全局,非常具有突破意義。”
經驗1
歷史還原和藝術創作完美結合
“《長津湖》是歷史還原和藝術創造、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完美結合,是史與詩相結合的史詩性作品。”在詹慶生看來,在還原歷史、還原軍史這方面,《長津湖》實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片一次非常重要的突破。“它首次採用了全景式的、文獻式的、正史化的敍事方式,這種方式在以前的抗美援朝戰爭片中從來沒有過”。影片採用了高層、連隊、美軍三條敍事線並行的結構,展現了從作戰戰略決策一直到長津湖戰役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戰爭全過程。影片中好多台詞,比如毛主席説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衞國”等,都有文獻的出處,包括影片中對長津湖戰役的作戰部署、戰鬥的實施,都嚴格參考了軍事的文獻。
詹慶生還注意到,影片裏還前所未有地使用了一條美軍的敍事線,“其中有一幕是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東京,與西線和東線的指揮部以及正坐在直升機上的美軍陸戰第一師師長史密斯之間,有一個四方電話會議,這些其實都是有出處的。”這種全景式的敍事,嘗試以一種客觀的、理性的方式來再現歷史,揭示出了歷史發展中的一種內在必然性,也展現了作為勝利方的敍事者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
《長津湖》真實展現了這場戰役的慘烈和殘酷,譜寫了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影片裏呈現的鐵道列車被炸、亂石灘上志願軍戰士假裝屍體躲避敵機轟炸、雷公壯烈犧牲、戰鬥英雄楊根思抱緊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冰雕連”的悲壯等,都非常讓人震撼。“我們看到胡軍飾演的雷爹最後犧牲的時候,他也喊疼,彌留之際説,‘別把我一個人留在這兒’。這個影片展現的不僅僅是英雄的英雄性,還寫出了動人的人性和人情”,詹慶生説。
經驗2
英雄態青春態生活態濃情感人
胡智鋒認為,《長津湖》中塑造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這些人物給觀眾帶來了極強的態勢衝擊。首先,衝擊力最強的是英雄態。《長津湖》從頭到尾都在描繪熱血英雄們,上至毛主席、彭德懷總司令以及宋時輪這些戰將,下到伍千里、伍萬里這些戰士,“這些人整體上呈現的就是英雄態,喚起了我們的熱血和豪情。”第二是青春態,以伍萬里為代表的老中青戰士們,他們都帶着青春的激情,不萎靡,不退縮,在戰場上視死如歸,充分發揮了“鋼少氣多”的精神,這種青春態讓人感動。第三是生活態。不管是生活中戰士之間的打鬧和調侃,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都在生活態中去呈現。“這個片子給我們呈現出濃濃的英雄態、青春態和生活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經驗3
平視對手體現強大民族自信
胡智鋒認為,《長津湖》對於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伍,採用了平視的視角,在這以往的戰爭題材電影中非常少見,“在過去,這一類戰爭片中,我們對自己的英雄是仰視的,對我們的對手是俯視的。但在《長津湖》這個片子裏,整體上採取的是平視的視角。這個新視角的提供,給我們非常大的啓示,説明走向強大的中國人,從內心中迸發出強烈的民族自信、國家自信和文化自信。”胡智鋒認為,這不僅是因為70多年前我們贏了,更是因為中國人的精氣神在新的時代被激發和煥發出來,讓我們更加的自信。“因為這種自信,我們可以平視我們的敵人,可以平視我們的對手,而不是用一種俯視,來做敵我和正反等簡單的區分。這個新視角,讓這個片子最大限度地呈現出了一種相對的理性和客觀,這也是它站得住的一個重要理由。”
收穫
對三個辯證關係再認識
胡智鋒認為,《長津湖》還給觀眾提供了三個層面的新思想。這個新思想也是對三個辯證關係的一個重新調整:第一是戰與和,第二是正與邪,第三是生與死。《長津湖》電影中在“戰”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表達我們對和平的訴求。比如開篇伍千里就跟伍萬里説,我們這一代人把仗打完,下一代就不用打仗了。這一點一直貫穿到最後,對和平的訴求這個新思想,是新時代的體現。第二是正與邪。對於抗美援朝保家衞國,毛主席高度提煉過,我們是自衞,是捍衞自己的國土,這是最大的正義;而反過來,不管聯合國軍以什麼名義來,都不能代表更大多數人民的心聲,就不是正義,就是邪。在“生與死”的思考上,生命是至高無上的,但如果為了正義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就是崇高的。“影片中體現出的這些新思想,帶給我們感動和震撼。”
效果
提振民族精神愛國熱情
在詹慶生看來,“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長津湖》重新講述抗美援朝的歷史,有着非常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重大的啓示意義”。從《上甘嶺》到《長津湖》,抗美援朝的戰爭片始終有着鮮明的愛國主義主題,有着革命英雄主義的人物模式和陽剛的崇高美學,他們都是作為民族意志、國家立場的政治宣誓,是國家民族指向的宏大敍事,是反帝反霸的思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迴響,發揮的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勵和社會動員功能。“面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只要不畏強敵、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會取得勝利。《長津湖》要傳達的就是這樣一種無所畏懼、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長津湖》的上映,説明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將永遠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寶貴精神財富。”
胡智鋒告訴記者,《長津湖》的公映,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社會意義、文化意義和電影本身的意義。“在當前中國所處的現實國際政治環境中,我們推出這樣一部彰顯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英雄主義氣概的影片,會極大提振民族精神,煥發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情懷,喚起全民族共同的民族記憶,會實時轉化成當下一種不斷被引導的社會話題,社會意義不可低估。”
尹鴻告訴記者,《長津湖》是新主流電影的一個代表,它將歷史感和類型化表達做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融合,影片既做到了好看,又帶給觀眾很多的思考,它的寶貴經驗,值得中國電影人好好總結借鑑。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王金躍
流程編輯:u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