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現實中的葉問,被電影捧上神壇,一生極少動武的武術扛把子
中國一向以絕無僅有的“武學”聞名於世界,而來自於中國,赫赫有名的武術明星李小龍更是憑藉着一身武功,將中國“武術大國”的名聲發揚光大。
一時間,西方各國都對這個神奇的東方古國產生了無限的遐想,而中國人“擅武”、“好武”的特點更是在國際上人盡皆知。但是,我國鼎鼎有名的武術大師可絕非李小龍一人,葉問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家喻户曉的武術大師,在中國歷史上流傳青史的“詠春拳”便是葉問發揚光大的。此外,以葉問為主角的影視作品更是頻頻映入人們的眼簾,讓人們對這位武學大師更是崇拜不已。
葉問甚至燃起了數不勝數的人對於武術的興趣,讓武術在中國人中再一次發揚光大,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這無疑也大大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但是,對於葉問這位一生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來説,大部分人對於他依舊是一知半解。
事實上,與影視劇等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截然不同,這位被捧上神壇的武術大師一生極少動武,但是為何葉問依舊被稱為武術扛把子?
葉問於1893年10月1日出生於廣東佛山,或許現在的世人鮮為人知,但是葉問的的確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富家子弟,其父稱得上是擁有着萬貫家財的一方富豪。也正是因為如此,葉問自小便衣食無憂,生活更是無憂無慮。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這位之後的武學大家在幼年時期卻格外的體弱多病。為了幫助兒子調理身體,葉問的父親不僅僅為兒子尋遍名醫,希望能治好兒子的病體,一邊又聽從醫生的教誨,為兒子尋來武學老師,幫助兒子從根本上調理生息。或許這的的確確是一個好辦法,葉問的身體一日強過一日,疾病也在悄然不覺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自從身體完全康復後,葉問似乎便對於這個神奇的方法格外痴迷,他不久後便沉迷於武術的學習中無法自拔。而葉問的父親財力雄厚,自然不會對兒子的興趣加以反對。因此,他默認了兒子對於武術的學習,而且事實證明,看似瘦弱的葉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練武奇才。因此,在父親的鼓勵下,葉問年少時便離開家鄉,前往香港,正式開啓了自己的武學之路。葉問:勤奮努力,登上神壇
當葉問來到香港後,正式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武學大家—梁璧的關門弟子。而門下的師兄弟卻對這位看似瘦弱的同門不屑一顧。這位來自他鄉的看起來簡直是不堪一擊,他們甚至暗暗打賭,背地裏嘲笑他,稱他不久後便會因為公務繁重而落荒而逃。但是葉問本人對於這些流言蜚語不屑一顧,他從不在乎他人指指點點的目光,他來到此地只希望能夠使得自己的武功更上一層樓。
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葉問永遠是最為勤奮刻苦的那個人。儘管身體瘦弱,但是這從不是葉問心生退意的藉口,為了彌補先天的不足,葉問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比起其他人更為努力地刻苦訓練。他往往在黎明之前便開始自己的訓練,直到月亮爬山了山頭才結束自己一天的鍛鍊。
憑藉着朝前夕惕,日以繼夜的不懈努力,葉問從一開始那個默默無聞的外鄉人,蜕變成師門中名列前茅的最強者。這其中到底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酸,恐怕只有葉問一人得以知曉。不久後,正是因為其表現出色,深受師長的器重,葉問的名聲逐漸在人羣中傳播開來,這位年紀不大的武術家被眾人捧上神壇。
似乎在眾人印象中,武術家往往與“直來直去”、“性格火爆”等詞語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然而,葉問卻接二連三地打破人們對於武術家的固有印象。當葉問正式成為一名赫赫有名的武術大家後,卻遭來某些小人的説三道四,他們聲稱葉問德不配位,不配被稱作一代武學大師。
若是換作旁人,恐怕早已火冒三丈,踢上門去討要説法。但是葉問本人卻是微微一笑,對於那些流言蜚語毫不在乎,他只是堅信,時間會證明一切。其次,便是這位家喻户曉的武術扛把子一生極少動手。這恐怕與人們的固有印象不盡相同,在世人眼中,武學大師似乎要時時刻刻與他人一較高下,拼得你死我活,才能被稱為武學大師。
但是,這不過是局外人的片面之詞罷了,像葉問這樣的武學大師極少與他人動手,是因為他們從來不將武術看作是與他人鬥毆的工具,他們學習武術,更重要的是保家衞國,維護人民,也是強身健體的重要方式。
他們明白,武術絕對不是欺壓他人的工具,學習武學同樣也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葉問一生儘管極少動手,但是卻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推廣到人民之中,其門下的弟子更是數不勝數,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現在的某些人對於武學的認知過於片面,他們單純地認為學習武術的人必定是粗魯不堪的莽漢,但是,葉問卻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徹底推翻了人們對於武術的普遍認知。
在葉問的科普下,武術不再是欺壓他人的工具,而是保護弱者的武器。武術同樣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學習武術,同樣也是在更加深入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現在社會發展過於迅速,導致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傳統文化拋擲腦後。
因此,不光光是武術,對於中國其它寶貴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去主動學習,而不是守株待兔,僅僅是等待他人來為自己科普。畢竟,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若是沒有了傳統文化,一個國家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