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劇2020:討論“三十而已”發現“隱秘角落”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娛樂

特殊的2020年,也是若干年來國產電視劇市場最受關注的一年。

上半年宅家抗疫,電視之於家庭的地位重回,以各類電視劇、網劇為代表的文化產品充當了穩定生活、紓解焦慮的重要載體,“追劇”作為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半年恢復生產生活,受到疫情影響的製播市場爆發式地釋放作品,台網兩端半年內推出的劇集幾乎消化了一整年的規模。無論主客觀原因,打在今年國劇市場上的追光無疑是近年之最,但也因這種空前的關注度,國劇的2020年顯現出複雜性。

《三十而已》《隱秘的角落》《安家》等劇表現出很高的國民度,加之一系列新現象的湧現,國劇大盤保持了一定進步。同時,兩組具有張力的矛盾關係也愈加鮮明地表現出來:一方面是頭部劇和長尾劇的二八效應進一步凸顯,令市場開始反思更大多數的“沉默劇”該何去何從;另一方面是精品劇和話題劇之間有分野,並足鼎立的內容生產能力與傳播能力或將重塑市場結構。

《在一起》表現可圈可點《隱秘的角落》可稱年度作品

“守正”和“創新”,是理解2020年國劇市場的一體兩面。前者是政策引導下的積極實踐成果,有值得期待的發展增長空間;後者呈現市場自覺的觀念實踐。兩者並不孤立,有益互動。

以《在一起》為代表的時代報告劇亮相,展示出文藝作品書寫時代的品格和視野。處理好宣傳工作和文藝創作的關係,主旋律作品同樣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社會影響。儘管開播前富於爭議,迅速響應、聯合創作而來的《在一起》用可圈可點的表現回應了社會期待。儘管也有《最美逆行者》等同類題材作品受到詬病,但時代報告劇值得我們抱以審慎態度持續觀察。

另一個頗具規模的現象,是劇集精品化策略的實質性推進。近些年在趨利氛圍下“爛劇”層出不窮,劇集創作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發展存續。以更為市場化的網劇市場為代表,今年誕生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把曾經過度市場化的網劇從偏差路徑上以點帶面地回拉了一些。

精品化效應之下,短劇成為創作新風向,回應着近些年動輒七八十集規模的長劇“陷阱”,更是對資本邏輯驅動下包括“注水劇”在內的不良行業現象的有力反駁。以《我是餘歡水》為代表的十餘集小體量作品走熱,反向推進着劇作和製作能力的提升,無疑是好事一樁。

機制更靈活的互聯網視聽業,立足於非線性的內容集納播映特點,打出“廠牌化”發展的戰略概念,以“迷霧劇場”為代表帶來積極反響,其中不乏《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十日遊戲》等高流量、高口碑的精品之作,起到了示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懸疑劇長期在政策和市場偏好的“夾縫中求生”,《隱秘的角落》等作品以較為出色的表現打破近十年來懸疑劇產生頭部熱度的空白,《隱》劇毫無疑問堪稱年度代表作。

伴隨而來的則是類型劇在今年的蓬勃生長之姿。作為黑馬題材的懸疑劇自然最顯著,除了上述作品外,關切女性現實題材的《摩天大樓》《白色月光》等也有亮色。此外,公安題材劇《三叉戟》穩健紮實,年代劇《鬢邊不是海棠紅》《隱秘而偉大》各有質感,《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風犬少年的天空》《棋魂》等青春題材劇以小見大、温情款款,《重啓之極海聽雷》第二季、《龍嶺迷窟》等盜墓題材改編劇不再是攫取流量和市場紅利的代名詞……種種探索,雖未盡善盡美,但在各維度上皆有涉獵觸及,正逐步勾畫着一個更成熟的劇集工業生產體系。

當然,除了內容層面的探索,網絡視聽業也進一步展現出對商業運營模式的調適靈活度。《人間煙火花小廚》拿到破億的分賬份額,為分賬劇模式探索傳遞積極信號;“超前點播”機制從爭議走向常態化,得益於更多優質內容的加持,這從“迷霧劇場”、《傳聞中的陳芊芊》等垂類劇集可觀的收益數據中可以管窺一二。

當一部劇引發的話題過度“周邊”

國劇市場正在經歷的不斷分化,使得我們要思考一些曾經被視作常識的基本問題。2020年需要重新審視的一個關鍵詞是“話題劇”,即如何評價一部劇的社會影響。

媒介技術的高速演進帶來豐富的想象力,這使得觀劇行為擁有了更靈活的選擇;一部劇集形成話題討論的空間和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彈幕互動、倍速觀看、只看CUT、抖音和B站追劇……由劇集衍生而來的次生文本及其傳播,正在越來越普遍地走到大眾視野中,並使得這些從原文本中來但又有所脱嵌的話題傳播構成劇集的一部分;“追劇”成為交換社交貨幣的手段,而非僅僅出於文化審美的需要,這樣的變化正在構築出一種全新的社會文化景觀。

一方面,越來越失去耐心的觀劇羣體,確實成就了一批作品懸浮的熱度,例如今年備受爭議的《雷霆戰將》《鹿鼎記》《愛情公寓5》等作品,儘管時常高居熱搜榜前列,也輸出了不勝枚舉的討論熱點,但這些話題大多與創作本身無關,大眾饒有興致的打量,擠壓着對作品原本審美追求的想象空間。這自然是從電視時代中延承下來的需要警惕的邏輯:當一部劇的社會影響走向作品的“周邊”,且這種討論並起不到正向啓發,這既是對藝術品格的破壞,從長遠看也將異化整個創作生態。

但另一方面,當下對這一問題的商榷,也需把握全新內涵的注入。今年的幾部熱門劇,例如《三十而已》《隱秘的角落》《安家》等,都基於上述豐富多樣的追劇手段,促成了更具國民度的社會討論。《三十而已》對城市女性生活狀態的聚焦,發散出眾多關於女性的議題。更進一步地,女性題材劇在今年的崛起大都體現了這樣一種邏輯的助力,《不完美的她》《二十不惑》《白色月光》《摩天大樓》等皆在不同維度拓展了現實中社會對女性的關切;《安家》中展現的部分人物原型,包括對房產中介行業的反思等,也帶來不少具有延展性的思考。

在這一層面,“話題劇”的存在又構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積極實踐。通過改變電視劇存在於人們討論中的樣貌,不僅豐富了傳播增量的影響,對於相關議題的現實啓發也有所助益。

或許僅從2020年的國劇答卷裏,我們很難做出蓋棺定論式的評價,觀察仍在繼續;但至少,這些“隱秘的角落”值得被發現,也始終走在改造和塑造國劇市場的路上。新的變化總會到來,這是值得期待的。

“長尾”仍然難敵“流行”

儘管有新創作、新現象湧現,但有些在現實裏不斷壯大的狀況和問題,可能被忽視了。受到傳播環境變遷帶來的結構性影響,市場表現出對垂直題材等個性化凸顯的長尾內容越來越強烈的需求。但回顧2020年的國劇市場,長尾作品固然佔比龐大,甚至有不少原本的主流題材內容也因為個性化的切口和表達加入長尾序列,但較為遺憾的是,長尾市場的累加並不足以形成一個比肩甚至超越流行市場的新市場——目之所及,更多的還是缺乏爆破點的“沉默劇”。

一方面,長尾劇的構成結構總體單一。相關統計顯示,今年的國劇市場中懸疑、甜寵和都市題材三分天下,這迥異於往年的情況。《隱秘的角落》等劇初嘗甜頭引得市場趨之若鶩,前兩年甜寵劇市場的火熱為今年積蓄力量,又有年初的《下一站是幸福》熱度高企,上述特徵尚有跡可循。但更多的長尾劇其實是原本的頭部劇滑落導致。例如,歷來勢頭兇猛的古裝劇,受到政策調控和市場觀望態度的影響,大多積壓,已播出的作品也差強人意,如《三生三世枕上書》《燕雲台》等難孚市場眾望。行業劇面臨的狀況更單純,集中的表現為創作質量一般,除了一部《安家》在年初濺了一些水花,更多如《平凡的榮耀》《決勝法庭》《完美關係》等作品,則表現平平無奇。

另一方面,“精品劇”與“現象級”之間無法畫上等號,儘管今年精品劇數量可觀,但能夠躍升至具有國民關注熱度的現象劇者有限。精品劇中不乏主流題材的身影,側面反映出創作觀念、手法和語態亟待更新,歷史正劇《大秦賦》、都市家庭劇《以家人之名》、都市情感劇《裝台》等,實際上製作成色不錯,但社會反響可能不及預期。(何天平)

責任編輯:楊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