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三十而已》給了媒體老師們久違的掉書袋機會。生活方式大號、時尚大號甚至還有女性大號,一改平日親民畫風,從“太太圈是個什麼圈”到“愛馬仕是不是貴婦圈敲門磚”,事無鉅細地來了次“貴婦”科普。

民間達人也不甘示弱。我朋友、我閨蜜、我鄰居等“我”字系列齊上陣,從各個維度駁斥劇情不過是平民編劇躺在家裏的幻想而已。“真正的貴婦圈才不是這樣”,順便科普真貴婦下午茶的一百條規矩。

後宮戲流行時,有網友發出靈魂拷問:“皇上是要死嗎天天喝粥?當皇上不就是為了器宇軒昂大喊一句,給朕來兩隻燒雞吃。”當上富婆還得苦記下午茶的100條規矩,圖什麼呢?

新中國成立將滿61週年,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上流社會”的話題也開始常議常新。作為一種文娛景觀的“上流社會”,硬糖君印象最深有兩次。

一是2001年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在內地熱播,算得上一代人的“富人啓蒙”。其中“大小姐”藤堂靜的經典台詞“女人一定要有一雙好鞋”,不止在當年少女心中刻下深深烙印,至今仍被末流時尚號引用。

二是2005年天涯論壇的“周公子大戰易燁卿”事件。雙方關於“上流社會”的論戰掀起全民狂歡,硬糖君也跟着學了不少有錢人如何賽馬、如何養遊艇、如何養狗的知識,至今無用武之地。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當年《南方週末》對該事件的報道

即便從今天來看,這仍是對“上流社會”最豐富、華麗的一次描繪。可比小紅書上只懂怎麼買HERMES、住高級酒店的“貴婦”有意思多了。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既是主義,也是生意。

時代貴婦網絡造

中國崛起絕對不虛,這兩年網上湧現出的各種貴婦,比硬糖君前二十年見過的加一起還要多。

小紅書與知乎,並稱中文互聯網兩大“高淨值收入人羣聚集地”。知乎精英永遠年薪百萬,人在美國,利用下飛機的間隙為普羅大眾答疑解惑;

小紅書上的貴婦名媛,每月零花錢高達六位數,家裏沒有幾十個愛馬仕簡直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就這還得在筆記裏謙虛表示“小户人家,不過爾爾”。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但“網上的話”哪能全信?羣眾心中自有一套平台“含貴婦量”標準。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台太大眾,被排在最末;小紅書雖然有圖有真相,可造假者太多,目的也很可疑;B站因為呈現形式及社區屬性,可信度較大,屬於肩部位置;而多數網友都認為,在ins上曬日常的,才可能是真·貴婦。

網絡貴婦湧現速度之快,懷疑MCN公司在量產真不是因為硬糖君職業病。其造型、穿搭乃至曬生活的姿勢,太像同個模板的不同變種。一定得有步入式衣帽間,愛馬仕必不可少,妝容以温婉好嫁風為主,年紀都不算太大,再時不時曬一曬自己畫畫、烘焙、旅行的美照。

網絡貴婦的家世各不相同,但大抵可分為兩類:總裁夫人董花花屬於嫁得好,名媛千金曹譯文屬於生得好。但別管是嫁得好還是生得好,曬了一陣幸福生活後,總會進入到賣課、賣貨的老套路上來。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説起貴婦生意,也有論點爭鋒:一種認為人家都那麼有錢了,不圖賺你錢;一種認為你都那麼有錢了,還圖割韭菜賺我這點“小錢”,你這“有錢”是不是有水分?而如果你不是真貴婦,那這一盤棋的基底就不復存在。

也別説,羣眾的打假確實頗有成效。好幾個小紅書貴婦都被羣眾火眼金睛識破“外圍”、“山寨”的真面目,導致小紅書貴婦羣體的整體可信度都打了不少折扣。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與貴婦湧現速度不匹配的是,國內網絡富豪的比例遠沒有那麼高。也別説男人就不愛曬優渥生活,ins上的互聯網新貴伊萬、地產大亨之子伊澤拉,曬生活的花樣和頻率比許多富家女還要高。別問,問就是中國富豪都低調。

網絡貴婦出現一批被扒皮一批,羣眾卻始終對貴婦愛得深沉。這大概因為對於我們而言,“上流社會”是個存在於幻想與書本中的位面概念。

被想象的上流社會

瞭解上流社會,從影視作品開始。

囿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49年後無貴族,大款、萬元户也是從改革開放後才興起的。直到90年代,內地文學影視作品中“大款”還普遍是反面形象。80、90後對當代上流社會的最初想象,基本來自TVB。

直到進入新千年,中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且一大批台偶在內地播出。《流星花園》《公主小妹》等劇集對不少人而言,算是第一次瞭解到何謂“有錢人的生活”。雖然以現在的眼光審視,當年的台偶對於“有錢”的刻畫也委實粗糙幼稚。但對當時的內地觀眾而言,“上流社會”、“有錢人”的形象,終於開始成為一種關乎生活方式的、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夢。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受台偶影響,當年也正冒頭的網文創作中,“霸道總裁愛上我”得以成為數十年不衰的經典母題。從五百平米的大牀上醒來、會幾十國語言的小説主角,都是作者們一邊看着古早台偶劇,一邊百度着“有錢人開什麼車”敲出來的。

而真正本土化的、精緻化的“上流社會”刻畫,還要數征服了一代少年少女的郭敬明。

隨後改編的《小時代》系列電影,更使郭敬明完成從作家到導演的華麗轉型,也為當代年輕人提供了奢侈品教科書。嘴上嫌棄着拜金主義、全員有病,但“Chanel的黑色緞帶”“Gucci的寶石藍皮帶”怎能不再年輕的心湖投下掠影。硬糖君一位如今已很講究的朋友坦言,她認識的大半奢侈品牌子,都是通過反覆觀摩《小時代》獲得。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隨着互聯網發展,“世界是平的”,不同階層的人們有了更多對話機會,也讓人們對現實裏的“有錢人”愈加好奇。2005年,天涯論壇出現了第一次關於“上流社會”的大規模論戰——周公子大戰易燁卿。

貴族的衣服沒牌子,“因為是在巴黎皇后區的幾家專門的店裏定做的”;上流社會不喝咖啡,“只喝茶和礦泉水”;貴族壓根不工作,平時就是“去阿拉斯加釣鮭魚或者去中非草原打獵”……而硬糖君覺得最精彩的還是周公子這句:

“可能你是個有錢人,但你永遠不會是上流社會的人,你只能是個暴發户。你不姓沈,不姓周,不姓李,不姓張,不姓顧也不姓陳。你不是六大世家的人。你永遠不懂什麼是上流社會! ”

彼時硬糖君有多愛學習呢,還特意去圖書館看隋唐門閥世家的書,想搞懂“六大世家”的沿革……

最終易小姐與周公子都被扒皮,兩人不過是照着同一本《格調》自我發揮,本質都是勞動人們。《格調》因這場論戰銷量飆升,硬糖君的那本至今還在家中落灰。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受“周易大戰”影響,天涯及其他論壇掀起過一股“富家子弟現身”風。硬糖君記得有一位叫“毒藥”的初代網紅?至今為人追憶。只是當時的網絡環境對有錢人的濾鏡沒今天那麼深,網友也較為理智,“富家子弟”們沒能掀起更大風浪。

遙想當年的上流社會論戰,再看如今網絡貴婦的生活,倒越學越不像了。或者自信點説:我們發展出了中國特色“上流社會”?

以前在網上自稱名門之後,起碼還要説出紅酒的幾種喝法,賽馬的諸般規矩。現在嘛,有包有鞋有衫就夠啦。而羣眾對上流社會的態度,也從過去的“帶着批判眼光來看”到現在“有錢人就是有一張沒被生活欺負過的臉”。

消費社會的“貴婦”模板

中國自古便有“財不露白”的訓誡,就算有錢也得關起門來偷着樂。網上的貴婦反其道行之,背後當然少不了商機驅使。真貴婦也好,租別墅拎高仿的假貴婦也罷,一旦樹立起有錢人設,割韭菜自然也更順手。

跟着貴婦學情商,跟着貴婦學理財,有了“有錢人”身份做背書,可信度好像高了不少。賣貨搞自創品牌或者接推廣,羣眾總會想“都這麼有錢了怎麼可能騙我們”。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人們的有錢人濾鏡已經到了冒粉紅色泡泡的地步,但仔細審視不難發現:大眾對貴婦的愛,其實是對“媒介製造的、想象中的貴婦”的愛。

6月,鄧文迪與硅谷鋼鐵俠馬斯克的媽媽獻上抖音直播首秀。這麼貨真價實的貴婦直播,網友卻熱情寥寥。還不如B站、小紅書上真假摻半的網絡貴婦們,每有動態都能聯動好幾個平台集體討論。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再往遠處説,周公子大戰易葉卿被扒皮後仍不斷有網友“朝聖取經”。同一年,真名流之後洪晃,拉上平傑三的女兒平燕妮、劉敬範的女兒劉索拉、演員李勤勤還有“最後的名媛”章含之主演的電影《無窮動》,講的還就是中國上流社會的故事,卻乏人問津。

上流社會的情緒是很難被共鳴的,上流社會的消費卻是可以觀賞甚至模仿的。除了買買買就是四處旅遊的網絡貴婦,滿足的是消費主義時代的遐想。

伴隨着社會需求的變化,與“上流社會”相關的諸多產品也迅速調整自身。富豪生活方式雜誌《羅博報告》,已經從過去教你如何買私人飛機、僱英式管家、送孩子上伊頓公學,降級為以奢侈品包表鞋酒等內容為主。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羣眾對於各路貴婦樂此不疲的扒皮、打假則映射了另一重心理——精神上等人:雖然沒有生在有錢人家,但我比暴發户更懂上流社會的規則。在樹立偶像、尋找偶像、摧毀偶像的一系列過程中,996的社畜生活和現實中養家餬口的種種不如意,似乎也有了另一個宣泄出口。

只可惜,隨着經濟變化和輿論環境收緊,曾經的“京城四少”風流雲散,曾經最愛向我們展示富豪生活的王思聰,如今也低調了。真富人越來越夾緊尾巴做人,我們也只好和半真半假的富人一起,樂呵樂呵得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86 字。

轉載請註明: 二十年來,學做貴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