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偉大的文藝界先驅洪深先生,曾對攝影藝術有着精闢的概括:“戲劇對於人生,不能像攝影對於景物那樣,一些不走樣地反映。”洪深認為,攝影是一門“不走樣”地反映人生的藝術,也正因為如此,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攝影作品,在那些敏感而專業的攝影大師鏡頭下,訴説着自己的故事。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紐約時代廣場上,一位士兵擁吻一位護士的照片,廣為流傳,戰爭結束之初,人們異常興奮,因此這一張抓拍,捕捉到的是人們為戰爭勝利而歡呼喝彩。又如,1993年,在攝影師凱文-卡特的作品《飢餓的蘇丹》中,一位可憐的非洲小孩因為太餓而趴在地上,後面一隻禿鷲緊緊盯着小孩的照片,也廣為人知。
這張照片中絕不僅有小男孩與禿鷲,還有整個非洲窮苦人民的飢餓與眼淚。同樣,29年前,中國攝影師解海龍拍攝的《大眼睛》作品,也廣為人知。1991年,農村兒童失學問題依然非常嚴峻,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農村失學兒童調查顯示,一個應受教育兒童總數為68人的村子中,竟然有18位兒童失學。這些孩子失學,也不僅僅是因為貧窮。
一方面,一些家長的教育水平很低,因此對於孩子受教育的意識非常淡薄,希望孩子很小就能勞動掙錢。另一方面,一些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例如染上了網癮,等等,最終不得不提前輟學。解海龍深入安徽金寨的農村一線,在一個小學課堂上,趁着孩子們早讀的時候,將攝影裝置安裝好,等待着最佳的抓拍時機。
此時,坐在班級中間的一位名叫蘇明娟的小女孩抬了抬頭,就在她抬頭的一瞬間,解海龍準確地抓拍到了小女孩的眼神和麪部表情。那眼神在訴説着對於學習和知識的渴望,那面部表情和穿着卻展現着無助和貧窮。因為太過於真實,所以這張照片發表後,小女孩立即聞名於中國,同樣,照片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引發人們對於農村貧困失學兒童的高度關注。
照片裏的蘇明娟,出生於1983年,當時正在讀小學一年級,她出名後,許多人用實際行動幫助她,也幫助農村失學兒童。而蘇明娟也沒有讓人失望,她2002年考上了安徽大學,畢業後進入銀行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繼續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孩子。直到今天,她依然奮戰在銀行第一線。
可以説,蘇明娟的生命,通過一個輪迴而徹底昇華了。而拍攝這張照片的解海龍,也因此聞名遐邇。由於他紮實的拍攝基本功,專業的拍攝素養,以及對於中國貧困地區的高度關心,才能拍攝出這樣經典而充滿愛的作品。這張照片出名後,解海龍也收穫了事業上的成功,他第二年就進入了中國青年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