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這部宅鬥劇的播出,也讓我們從側面看出了宋朝的許多方面,比如劇中淑蘭下嫁孫秀才後,在家人的幫助下進行和離這一現象,可以看出,原來在宋朝,並非不能離婚,只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下,也是可以擺脱束縛,而淑蘭在孃家人的支持下脱離苦海,這在古代來説,是一大幸事,否則淑蘭的下半輩子就被孫秀才糟踐了,不過今天湘妹子要和各位來聊一聊小公爺科舉之事。
根據前面的劇情我們可知,小公爺曾與顧二叔、長柏、長楓等人一同參加過一次科舉,然而在這次科舉中,小公爺、顧二叔、長柏、長楓四人中,只有長柏一人中興,長楓落榜我們可以説是沒有主角光環,但是顧二叔和小公爺這作為男一、男二的角色為何也會落榜呢?劇中關於兩位落榜的原因也有提到過,顧二叔是個性情中人,他落榜後劇中還特意給了較多的戲份,先是顧二叔的父親去特意詢問為何落榜,得到的答案是因為其為無端先生打抱不平,從三甲中被刷下來。
所謂三甲,據《宋史·選舉制》指出“三甲”的由來:“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也就是説,顧二叔原本是中舉的,只是因為言行而限考,那麼對於小公爺落榜卻給出了缺少筋骨的理由,這一點我們可以結合小公爺的出身來看,小公爺是家中獨子,母親有着郡主頭銜,而且在家中説一不二,對小公爺更是嚴母的形象,所謂母過嚴,子勢必顯弱,何況小公爺一向乖巧聽話,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勢必會對於自己的思想會相對來説呈壓抑狀態。
當然,宋朝為何對於缺少筋骨的文章不歡迎?原來在宋朝,科舉考試以策論為主,詩文為輔,也就是説,要有自己的思想,而對於一些空有形式無主見的文章並不採用,歐陽修便是宋仁宗時期一個風向標人物,在他當考官的時候,更加註重採用一些有主見、反映實際生活的文章,而從小在蜜罐裏生活的小公爺相比於顧二叔這種經歷豐富的人物自然是少了骨氣,長柏與小公爺便不同,劇中有這一個場景,長柏與顧二叔投壺失敗,拿着邊疆堪輿圖,顧二叔讓其借來觀看,可見長柏從小就能看得懂邊疆堪輿圖,有自己見地。
不過又有人問,既然如此,為何小公爺在第二次科舉又能成功呢?這或許是因為在經歷了家庭的變故以及人生世事後的成熟吧,畢竟人都是成長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