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秦明最近又火了。
安徽省公安廳副主任法醫師秦明,對,就是“法醫秦明”——一個用自己真名命名男主角的作家。他學法醫的原因十分偶然——爸爸是警察,媽媽是護士,1998年考大學時,媽媽覺得警察太辛苦,還是學醫好,於是折中學了法醫。當時,秦明也不太明白法醫是幹什麼的。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劉良,是武漢醫學院78級大學生。他起初學的是臨牀醫學,大四時偶然看到一本阿夫傑耶夫的《法醫學》,喚起了他一顆想當福爾摩斯的心。這一行,一干就是40年。
蘇州大學碩士生屈軼齡,一個95後女孩,她對法醫的最初印象來自影視劇,《鑑證實錄》裏的聶寶言和《法證先鋒》裏的鐘學心。這些英姿颯爽的法醫形象讓她對這個職業心生嚮往,在高考填志願時毫不猶豫地把法醫報成了第一志願。
這些年,法醫這個小眾而神秘的職業時常成為熒屏上的主角,當代背景的《法醫秦明》系列、《骨語》系列,古代背景的《御賜小仵作》《大唐女法醫》。影視劇之外,最近一檔職場紀實節目《初入職場的我們》還推出了“法醫季”。
懸疑、驚悚,公平、正義,冠在法醫這個職業之前有很多詞。現實中,真正的法醫是什麼樣的呢?
你願意和法醫握手嗎?
寫了那麼多小説,改編成那麼多部影視劇,已成為法醫界最大IP的“法醫秦明”,至今仍是一名一線法醫,一年解剖四五十具屍體。
秦明回憶,上個世紀90年代,法醫在公安機關裏算學歷相當高的,至少得醫學本科,而工作又是相當苦,“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神聖的、講奉獻的職業”。然而,初出茅廬的秦法醫卻遭遇了打擊:沒人願意和他握手,“覺得你天天和屍體打交道,晦氣”;去參加婚宴沒人想和他坐一桌;聊着QQ講到自己是法醫都會被拉黑,彷彿“晦氣”能順着網線傳過去。
劉良剛參加工作時,一次出差,剛到時人家熱情招呼握手,解剖一做完,他一伸手,對方就往後退。但劉良明顯感覺到,2000年之後,情況開始慢慢好轉,相關文藝作品的出現、媒體的宣傳,讓這個職業逐漸浮現在大眾面前。
不過,誤解依然存在。《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中的一名實習生、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碩士生徐梓童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的好多初高中同學問他,是不是每天跟屍體打交道,渾身都是屍臭?
這時,徐梓童就跟他們科普:其實,法醫是解決涉及法律的損傷和死亡的,不只是屍體還有活體,比如,法醫臨牀學會涉及到活人的傷殘和傷情的鑑定,併為賠償及定罪量刑提供科學依據。
當然,工作中有屍臭在所難免。“這個味道是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的特殊刺鼻氣味,穿透力很強,就算穿瞭解剖衣,仍然會穿過層層防護,存留在貼身的衣物上。但這是法醫這個職業需要承受和克服的。在法醫破除萬難尋找真相面前,屍臭根本不算什麼。”徐梓童説。
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曾對實習生們説:“法醫專業所做的事情,維護了人格權的3個權力: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是為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提升提供科學性、系統性技術支撐的羣體。”
秦明覺得,法醫在我國的法治建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法治重口供,現代法治重證據。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十分重視生命,而法醫正是一個維護公民生命權的職業。”最讓秦明高興的是,隨着大眾思想觀念的轉變,法醫不僅越來越得到關注,還越來越被理解和尊敬。
有一次,秦明做一個公開演講,提到“沒人願意和自己握手”的往事,講完走下台,觀眾們湧過來,爭先恐後地跟他握手。之後,秦明每次為新書做籤售,讀者們自發形成了一個“潛規則”,簽完名,要握手。
法醫工作很忙,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劉良每年要飛十幾萬公里,手機上的日程都是滿的;疫情之後,安全起見,他改成開車,總之在武漢待的時候不會超過一星期。
“很多時候,法醫是幕後工作者,做很多,但不能説。”讓劉良感到驕傲的時刻,是時隔多年依然不時地有逝者的後人給他打電話,感謝他當年的幫助——那一刻,他覺得,值。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法醫
長輩們覺得屈軼齡膽子太大,同齡人覺得她好酷。“其實我們法醫和普通人是一樣的,也會有害怕的時候,但我們對真理的追求遠超對未知的恐懼。”屈軼齡説,她會和大家科普自己的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死去的人,更是為了活着的人。”
屈軼齡回憶,法醫專業大一到大四的課程和臨牀醫學差不多,“差別就是醫生為病人診斷,我們為死者診斷”;到了大五開始學專業課,內容一下複雜起來,開始與各個學科交叉。比如,法醫物證學的內容和遺傳學很像,法醫毒物分析又以化學為基礎,法醫昆蟲學和農學密不可分……“法醫的複雜,遠超想象”。
徐梓童記得,本以為已經做好了接觸屍體的準備,但第一次真刀真槍地解剖,他還是緊張到渾身濕透,“很怕下錯刀,對屍體造成除正常解剖程序外的非必要損害;縫合時又害怕每一針間距不均勻”。
在劉良眼中,現在年輕一代的法醫,只要真的熱愛這行,都很能吃苦,“前兩天去一個地方,開車單程要14個小時,沒有一個學生有怨言”。這羣年輕的法醫實習生,既陽光又專業,手機查資料一個比一個快。
劉良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法醫,必須具備幾個方面的素質:一是專業素質,好的眼手來發現問題,好的大腦進行邏輯判斷,好的表達來陳述結果;二是道德素質,法醫是國家醫學,絕對不能弄虛作假、顛倒黑白;三是法律素質,法醫是和偵查、訴訟、審判都密切相關的工作,必須在法律框架內行動;四是終生學習的能力,不斷接收新的專業技術,比如電子監控、基因診斷、虛擬解剖等。
“法醫秦明”火了之後,很多同行跟秦明説:“我家孩子看了你的書,天天嚷嚷着要念法醫學!”秦明為了不“耽誤年輕人”,發過一條長微博“當你們當了法醫”,“圖解”影視劇和現實的距離,每年高考轉發一次。“幹法醫不能憑心血來潮,要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是不是有這份責任擔當。”秦明説。
堅定了信念之後,法醫還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是嗅覺靈敏嗎?“那是胡扯。”秦明説,法醫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吃苦耐勞和適應能力強。“當你進入惡劣的現場,面對高度腐敗的屍體,你能不能儘快適應?我們大部分法醫都有同感,可能剛開始解剖時會架不住,但過了5分鐘10分鐘,就適應了。如果你連在屍體旁多待1分鐘的能力都沒有,如何發現線索?”
除了業務過硬,法醫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公正心,以及拼搏精神。秦明説:“人命大於天,這是中國人的理念。我國的命案偵破率非常非常高,正是因為警務人員的奮鬥和辛勞,才有我們安全的社會。”
專業能力給法醫們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寫小説之前,秦明沒有“文學基礎”,雖然從小喜歡讀書,但從未實踐寫作。2011年微博興起,他開始以“法醫秦明”的真名在微博做法醫相關的科普,後來又在新浪博客、天涯論壇陸續發表以“秦明”為主人公的法醫小説。這些充滿了“古早”氣息的互聯網平台,是秦明為普通人所知的起點。
現在,秦明還開始做短視頻科普,沒多久就在年輕人聚集的互聯網問答社區知乎有了34萬粉絲。
這些視頻乍看標題都比較驚悚,分分鐘能腦補出一集懸疑片,《平時儲水的水缸裏,居然藏着女兒的屍體》《法醫煮人體骨骼是為了?》《人死後還會嘆氣?》《人被火化的時候會坐起來嗎?》……視頻中,秦明親自現身,雖然不是劇中張若昀的帥氣模樣,但一個圓臉戴眼鏡、髮際線偏高的法醫形象,親切得讓人都想跟他“問診”。
作為一名法醫,秦明還能發揮專業優勢的地方,是菜市場。攤上的牛肉還在抽動,叫“超生反應”,説明牛宰了不久,肉很新鮮;買魚買雞,看眼睛,如果角膜很清亮,也説明新鮮……
徐梓童從小喜歡看法醫相關的小説和影視劇,以前是好奇,現在是從專業角度欣賞,有時還把自己代入進去查死因找兇手。他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明白了生命的脆弱,讓他更加珍惜和保護身邊的人和事。
作為一名“準法醫”,屈軼齡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在學法醫之前我是個完全的運動無能,甚至連800米都跑不下來,走路姿勢也很奇怪。但現在我能很準確地找到各種運動的發力點,調整骨骼和肌肉的協作,跑幾公里都非常輕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