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誰都可以上網説幾句,雖然有進步的一面,但在一些比較專業的事情上,反而經常會出現有些“反智”的聲音。
比如在相聲領域,筆者就對兩種反智的言論感到非常可笑:
一個是有些網友認為,相聲藝術起源於地攤,葷段子屎尿屁這些低俗內容才是相聲本來的面目。
另一個是有些網友認為,相聲只有高雅和三俗之分,而且是對立的關係。
這兩種觀點明顯是一些對相聲行業歷史毫不瞭解的人,被一些別有用心的相聲明星給洗腦了。
一、相聲的起源並非地攤文化
相聲起源可以有三種説法,遠古起源,行業祖師和現代起源。
相聲的遠古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俳優,代表人物之一叫優孟,他的工作是通過講故事或者COSPLAY演戲的方式去給諸侯王詮釋一個道理,由於他語言詼諧表演精彩,可以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成語裏有一個詞叫“優孟衣冠”,説的就是他cosplay別人的事。
那麼優孟的工作單位是哪兒呢?宮殿,具體説就是在楚國楚莊王身邊,這肯定不是地攤吧。
相聲的行業祖師是東方朔,舊社會擺知時相聲藝人都要向東方朔的雕像行大禮,相聲界夸人一般喜歡用“曼倩遺風”形容,曼倩,東方朔的字。
相聲行業尊奉東方朔為祖師爺屬於借蔓兒,但東方朔的工作確實和俳優有點兒類似,只不過檔次比優孟他們高了不少,他可是漢武帝的大臣,當然也不是地攤。
相聲的現代起源是清朝中期在八旗子弟裏流行的岔曲和其中的拆唱八角鼓,這屬於當時的統治階級旗人們日常娛樂沙龍里的玩意,當然也不是地攤。
在現代相聲誕生的時候,第一個叫出“相聲”名字的張三祿是拆唱八角鼓藝人,而被相聲行業尊奉為祖師爺的朱紹文乾脆是一名秀才。
不要以為秀才很普通,那可比現在的985大學生值錢很多,陳獨秀、胡適也都是秀才出身。
被朱紹文代拉師弟一起成為相聲行業祖師爺的沈春和和阿彥濤,一個是説評書的,另一個是旗人,一百多年來幾乎所有的相聲藝人論資排輩都出自這三個人門下,可這三個人沒有一個是靠説葷段子屎尿屁混飯吃的下三濫藝人。
綜上,相聲行業不論從遠古還是現代起源上看,其出身都不是地攤,他們的作品也不是葷段子和屎尿屁。
二、相聲歷史上的知名藝人和段子都是以文明著稱的
從朱紹文開始,相聲行業歷代的知名藝人中,沒有一位是依靠低俗表演成名的,李德鍚將相聲帶進戲園,張壽臣將相聲帶進茶社,常寶堃在有線廣播裏成名,侯寶林在戲院裏攢底......
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按照馬三立和殷文碩整理的相聲譜系排查,看看凡是出現在上面的正兒八經的相聲藝人,有幾個是靠説屎尿屁葷段子成名的。
相聲行業確實存在過一小撮比較毀行業名聲的藝人,不過這些人多數沒有師承,也就是不被相聲行業承認,因為相聲行業從誕生起就始終堅持着向梨園行學習,一代代相聲藝人始終堅持的方向都是文明相聲,
侯寶林為什麼能在天津一舉成名,不僅被天津羣眾喜歡,還被一些社會名流追捧,甚至連唱戲的媳婦都是從聽侯寶林相聲開始建立緣分的,原因就是他的相聲,文明。
相聲常家的啓明茶社為何在北京城赫赫有名,不僅馬季這樣的青年人着迷,婦女老幼都願意去聽,原因是啓明茶社堅持走文明相聲路線。
我們再看相聲行業最早的經典作品,如《文章會》《大保鏢》《五紅圖》《八大改行》《汾河灣》《黃鶴樓》以及單口相聲《九頭案》《君臣鬥》什麼的,有幾個是靠葷段子和屎尿屁傳承下來的?
所以,相聲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是文明雅緻、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民間曲藝,葷段子屎尿屁確實曾經在相聲行業存在過,但那並不是主流也從來不是相聲行業前輩們追求的方向。
如果相聲行業前輩們真的在天有靈的話,你敢到他們墳頭前説“屎尿屁和葷段子是相聲的本來面目”嗎?
三,通俗不是三俗的擋箭牌
高雅和三俗,在相聲行業歷史上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概念,如今卻被一些相聲明星炒來炒去,最後很多人被洗腦,以為相聲行業裏只有高雅和三俗兩種相聲,而且是對立關係。
這些人的腦海被人為植入了一種概念,那就是:高雅的相聲是教育人的,是念報紙。三俗的相聲是讓你笑的,是真正的相聲。
實際上呢?
首先,哪怕從春秋戰國的優孟開始再到朱紹文、馬三立、侯寶林和馬季,相聲行業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寓教於樂為目的的,其方法或者是諷刺,或者是自嘲,或者是誇張。比如《文章會》《馬大哈》《空城計》《打電話》《打電話》《五官爭功》直到《小偷公司》《電梯奇遇》等等,相聲行業創作的大方向一直都是寓教於樂。
所謂相聲是教育人的,本身沒錯,不光相聲,我國傳統藝術中如京劇、評劇和二人轉的很多曲目都有寓教於樂的目的。
舉一個例子,知名相聲藝人郭德綱先生曾引用過的“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也是傳統相聲裏來的教育內容,難道因為郭德綱先生在相聲裏給觀眾説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他的相聲就是高雅的,不可樂的,教育人的,念報紙了?
同樣是教育人,有郭德綱這樣的直抒胸臆,也有姜昆的一針見血,比如《電梯奇遇》,也有牛羣馮鞏的綿裏藏針,比如《小偷公司》,也有馬季的寓言,如《五官爭功》,還有高英培閆月明的荒誕,如《好好好》。
那麼,為什麼有個別演員非要給觀眾灌輸相聲不能教育人呢?説到底還是水平問題,如果他只會淺薄的搞笑,不懂也不會在作品裏融入寓教於樂的內容,那當然要“揚長避短”了。
其次,相聲行業對作品的風格追求的是“雅俗共賞”,不論是社會的哪個階層的觀眾,都能欣賞這段相聲。
我們在歷屆春晚上聽到的很多相聲都屬於“雅俗共賞”的作品,傳統相聲裏的《改行》之類作品也都屬於這個範疇。
但是,雅俗共賞的作品創作難度比較大,比如馬季的《宇宙牌香煙》,短短几分鐘的作品,從創意到成型到排練再到表演,長達一兩個月,這需要相聲藝人不僅有耐心還要有水平。
可有些相聲藝人的水平不夠,創作不出來雅俗共賞的作品,那隻好在三俗上打轉了。
而且,我們要注意的是,雅俗共賞裏的“俗”並不是三俗,而是通俗。可現在有個別藝人就喜歡在這個“俗”字上做文章,拿三俗去混淆通俗,用通俗去當三俗的擋箭牌。
實際上,像馬季的《宇宙牌香煙》也是一個“俗”的作品,不過人家是通俗,全國人民都能聽懂都能笑,像屎尿屁、葷段子和捧哏媳婦之類的都屬於三俗中的低俗,不能和通俗劃等號。
綜上,三俗的東西,在相聲行業歷史上一直處於行業的低端和角落,屬於被摒棄的東西。光大相聲行業,應該光大的是相聲行業裏健康和雅俗共賞的東西,而不是撿起老祖宗扔掉的垃圾説是寶貝。作為相聲聽眾,則要尊重相聲藝術,不要被一些商人輕易洗了腦。
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