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我們的歌》開播之後,終於迎來了首期組合對抗賽,宣告着節目“競技”性質的開始。相較於首播效果,第二期節目終於多了些看點。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第依祖”暗黑風《母系社會》,衝擊強烈;

前輩張信哲首挑rap,涉險過關,可惜後輩太一似乎沒能get到張信哲的良苦用心;

67歲的鐘鎮濤舞姿不盡完美,略有瑕疵;

至於“麟李之間”,可能是第二期節目中,唯一保有一定水準的組合了。

前輩歌手嚴陣以待,後輩歌手們仍未進入狀態,“跨代際”粘合不足。《我們的歌》第二季想要比肩第一季的熱度,仍需努力。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近幾年競技類音綜,成了各大平台、衞視的“座上賓”。節目賺收視、歌手攬人氣、觀眾飽耳福。怎麼看,競技類音綜對於各方的回報比,都是最高的。

當然,同一起跑線出發的選手,還要有個勝負之分。此前芒果台官宣落幕的《歌手》穩坐音綜類節目“扛把子”的座位。同時,它無疑提升了音綜節目的整體level。

不過,《歌手》系列的高規格,也將觀眾的口味養刁了。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相較之下,同類型的其他音樂節目,好像不管多火,都難再匹敵《歌手》的熱度。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總會有“勇者”突出重圍。“國內首檔代際潮音競演綜藝”《我們的歌》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橫空出世。

在《歌手》已經停辦的當下音綜圈子,《我們的歌》歸來無疑將掀起音綜圈的另一個小高潮。

事實證明,《我們的歌》第二季首播,收視遙遙領先,佔據各大熱搜榜單。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隨着視頻平台崛起、網絡歌手走紅,看似越來越多的歌曲湧入大眾耳朵裏。實則,現代音樂又有幾首是真正扛得住大家和時代的考驗。

於是大家紛紛開始懷念起十幾年前的“黃金時代”。懷念的同時,大家也開始意識到:越來越多的經典金曲,正在漸漸消彌在觀眾視野中。

如何讓昔日金曲“保鮮”,成了音綜、歌手、觀眾,迫切想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雖説都是以音樂為心,歌手為骨,撐起一檔音樂節目。《我們的歌》則更多的關注在“老歌新唱”上面,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翻唱”。

通過改編、二次創作,打破代際隔閡,實現一種音樂上的傳承和輸出。在這種前提條件下,《我們的歌》無疑打出了一張精彩的牌。

在音綜類型更新換代、層出不窮的當下,“翻唱”類節目一直不被看好。因為在各種平台迅速崛起後,提及翻唱,一直都和抄襲、侵權掛鈎。

在這種翻唱名聲存疑的前提下,《我們的歌》為何還要執拗的堅持於這個選題呢?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在一個音樂節目中,實力唱將加盟被視為錦上添花。如果流量或網絡明星加入,大家總會先入為主的認為他們是來“胡亂插一腳”。

備受期待的《我們的歌》第二季首播後,同樣迎來相同質疑。

譚詠麟、鍾鎮濤、張信哲、容祖兒,從60年代到80年代的四代前輩歌手,各自代表着不同年代、不同曲風,是令人驚喜的。

反觀後輩歌手,除了李健,太一、馮提莫、希林娜依·高,無不是與網絡、流量、選秀掛鈎。因此“新生歌手不及預期,網絡歌手被質疑拉低節目檔次”的聲音,此起彼伏。

儘管偏見之下的聲音,總是夾雜着個人情緒。但就首期節目呈現效果,客觀的講,的確差強人意。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馮提莫鍾鎮濤、希林娜依·高和張信哲,兩組的表演都出現了和聲不協調,女聲壓過男聲的問題;再加上容祖兒太一、馮提莫鍾鎮濤兩組的互選輪空,讓最後呈現的搭檔看起來貌合神離,大有“那就這樣吧”的不得不。

儘管首播沒有滿足先前期望,但作為一檔“音綜”,最後的落腳點依舊應當是音樂本身。歌手不過是音樂輸出的載體,不應當成為評判或左右觀眾,是否接納節目或歌曲本身的決定因素。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對於第二季的首戰不盡如意,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是第一季節目的成功,抬高了觀眾的期望值。

的確,《我們的歌》第一季,火了單人,歌手火速漲粉,勢頭高漲,尤其這是“小哥”費玉清在“封麥”前的最後綜藝,意義更重。火了CP,“勤深深”組合成了那一年最火的網絡熱詞之一。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火了歌曲,老歌新唱,也讓眾多90後,甚至是00後感受到了老歌魅力。換言之,這才是《我們的歌》將翻唱進行到底的原動力。

如果總是將“翻唱”釘在恥辱柱上,可想而知,這是多麼狹隘的想法。

即便是在競技音綜的廝殺中,觀眾們可不單單只是抱起雙臂的“吃瓜”態度,大家更願看到好的作品橫空出世,甚至是永久流傳。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我們的歌》做了一次全新的音樂實驗:既保留了前輩的經典,又能讓新生代產生共鳴。

在第二季的首播中,請來了70歲的譚詠麟和67歲的鐘鎮濤。對於許多90後、00後來説,他們對於兩位歌壇前輩的熟悉度,遠不及同場的太一和馮提莫。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可《我們的歌》做了一個跨際混搭,從60年代到90年代,用一個舞台融合了半個世紀的樂壇歌手。

通過他們的翻唱,把許多老歌重新注入賦予新的形式,讓更多的人來了解經典、感知經典。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其實,追溯到八、九十年代的樂壇,尤其是香港樂壇,許多流傳至今的經典,都是翻唱而來。

李克勤的《紅日》、鄧麗君的《漫步人生路》,到周華健的《花心》、劉若英的《後來》,無不是翻唱作品,但這絲毫不耽誤它們成為經典。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我們常常因為慣性思維,而自動忽略事件本身的另一面。就像大家如今提及“翻唱”,就自然而然聯想到抄襲成風、喧賓奪主。

換個角度,翻唱,也是讓好歌曲出圈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一季中除了“勤深深”組合,那英+肖戰的“那站隊”秒殺無數菲林。歌壇“大姐大”那英在演唱部分加分,肖戰自身帶的流量、熱點和話題,直接帶動了整個節目的收視。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尤其是在半決賽中,一首電音舞曲風格的《惱人的秋風》,掀起收視高潮。

此前我們提到,如何能讓經典金曲“保鮮”。保鮮的前提,是要讓歌曲本身重新煥發新的活力和內容,以此來帶動新觀眾、新視角,去重新審視、認識和接受“老”歌曲。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所以,利用流量歌手、網絡歌手本身的熱度去翻唱老歌曲,為經典吸睛,未嘗是壞事。

霸屏2019、2020兩年夏天話題榜的音綜節目《樂隊的夏天》,不難發現,每季節目中都有改編翻唱的環節。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説到此,想起另一檔老牌音綜《中國好聲音》。既是該節目評委之一,也是《我們的歌》第二季首期節目嘉賓的李健,就曾在節目中提到有關“翻唱”的內容。

如果説2020年的《中國好聲音》中,最火的參賽歌手是誰,趙紫驊的名字一定會被提及。

在戰隊五強晉級賽時,趙紫驊的一首《理由》,讓李健直言“好想翻唱一下”。

“好歌有讓人想翻唱的衝動”,就像“千里馬也需伯樂”,好歌在未被廣為人知之前,如果通過有流量或是實力歌手的翻唱而被眾人所知,這反倒是一件拾取滄海遺珠的美事。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翻唱之所以被披上了褒貶不一的外衣,在於老歌翻唱的生命力並不能持久。觀眾或許會因一時新鮮而多給予關注,但熱情消散後,老歌仍會面對後續無力的結局。

如果僅僅讓翻唱停留在“拿來主義”上,而不去想如何將其升級。那麼,往後但凡與“翻唱”掛鈎的事情,依舊會面臨着負面、消極的評價。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我們總是在強調“新事物”如何帶領當代歌手、聽眾去感受新鮮,卻忽略了音樂本身所具有的延展性和生命力。一首歌,從被創作到演唱,再到流傳、銘記,這個過程本就是一個年歲和時間的見證。

《我們的歌》以翻唱為主要形式,將前輩與後輩關聯到一起。前者,是奠基,讓一首歌有了起點;後者,就是傳承,延展了歌曲長度。

流量新生與傳奇老將並存,迸發新的火花,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不同歌曲的演繹方式,不同年代歌手的思維碰撞,讓觀眾大飽耳福的同時,也能讓好音樂再次延續生命力。

我們從來不應當把翻唱,與“炒冷飯”劃等號。翻唱的本質,我們可以理解為實際上是一種迴歸音樂本質的做法,一種讓聽眾傳遞歌曲內涵的方法。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對於《我們的歌》,大家其實大可不必將矛盾點和爭論點放在誰是網絡歌手,誰又拉低了節目檔次上面。究其根本,《我們的歌》仍是一檔以翻唱為主要形式的“音樂綜藝”。

與其去爭辯誰該來,誰應走,不如認認真真的聚焦在那些再次被提及的歌曲身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50 字。

轉載請註明: 《歌手》把觀眾的口味都養刁了,《我們的歌》還敢將翻唱進行到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