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今冬對我不尋常

張藝謀:今冬對我不尋常

  北京冬奧會即將到來,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正忙於開幕式的排練與調整。同時,由他執導的抗美援朝主題影片《狙擊手》也將於大年初一上映。這對張藝謀有何特別意義?日前,張藝謀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分享他當下的心情與感想。

  “我好像跟冬天幹上了。2018年我在平昌冬奧會執導8分鐘表演,印象中就是冰天雪地的冬天,接着拍了《懸崖之上》《狙擊手》,接下來冬奧會也是冬天,我天天在鳥巢排練。這幾年全部都是冬天!”

  張藝謀説,2月4日是立春,希望這個日子帶來好兆頭。“對我來説,一年之計在於春,萬紫千紅總是春。希望冬奧會開幕成功,也希望《狙擊手》取得好的成績。人生很難有幾次這麼巧地趕上這些時間節點,所以今年冬天對我來説特別不尋常”。

  無論是冬奧會開幕式還是電影,都藴含“講好中國故事”的深厚價值。張藝謀表示,他會一直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自己所有的創作裏。

  “今天世界是多元化的,其實更要堅持我們的文化,堅持我們的文化特色,也要堅持我們的文化自信。這是我們的根。我相信對於年輕的導演、年輕的創作者,一代一代都會選擇這樣創作。”

從細微之處展現偉大戰爭,尊重每一個生命

  《狙擊手》是張藝謀第一部進軍春節賀歲檔的電影,根據抗美援朝戰爭“冷槍冷炮”運動中神槍手羣體事蹟改編。

  值得一提的是,《狙擊手》是張藝謀、張末父女倆首次聯合執導打造的作品。張藝謀介紹了影片製作過程中的二人分工:“因為女兒在國外唸的導演專業,英文也比我好,負責拍攝美軍一方,從演員選擇到劇本討論都是由她負責的。兩個戰場同時開機、同時停機,一直並行拍攝。”

  提及為何將普通狙擊手羣像故事作為電影切入口,張藝謀説,多麼偉大的戰爭和歷史,都是由一個個鮮活的人構成的。“我們希望從細微之處展現偉大戰爭的一個小角落,從小切口入手選擇了狙擊手羣像,以那些平凡的普通的娓娓道來的小故事,力求讓大家記住電影中每個人的犧牲,感受到(他們)為國捐軀的家國情懷”。

  張藝謀提到,他創作《狙擊手》的時候,知道《長津湖》和其他類似題材的作品都在籌備中。“我就在想能不能換一個方式?要不然非常容易同類化,所以我們用了一個小切口”。

  狙擊手是戰場的一種作戰類型。“全世界每年都有一些狙擊手類的電影,不多,我自己很愛看,因為狙擊手電影有傳奇性,一對一高手對決,很好看”。

  張藝謀表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很多優秀的狙擊手。比如張桃芳,曾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還有鄒習祥,206發子彈打中203發,幾乎是彈無虛發。

  “有很多優秀狙擊手的生動例子,但是我們又不想把電影拍成一個寫實的個人傳記片,還是要有戲劇故事。所以我們綜合了狙擊手方方面面,寫了這麼一部戲。”

  張藝謀特別提到,創作電影時,這些小切口的戰爭儘可能要細化,而且“要尊重每一個生命”。“我們(拍電影)不能‘死一片就完了’,每個人的死都要合理,要很清晰。他們把青春獻給祖國,我們要把一個一個‘人’的英勇犧牲娓娓道來,讓每個人的犧牲最後形成強大的震撼性。”

  此次在《狙擊手》裏出現不少年輕新人演員面孔。張藝謀解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很多戰士都是年輕人。“我們問軍事專家,他們説當年都是18-20歲的兵,還有不到18歲的,所以這是我們找一批年輕演員的原因”。

  而之所以選擇新人演員,張藝謀笑言,“希望給中國電影輸送些新鮮血液”。

對好萊塢大片趨之若鶩的時代早已過去

  張藝謀表示,他現在看那場保家衞國的戰爭,看到其最重要的意義是中國人的精神——因為那是以極其簡陋的條件去迎戰武裝到牙齒、號稱世界第一的軍隊。

  “看很多資料會帶給你很大的震撼。當年是一窮二白的中國,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如此簡陋的條件敢迎戰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而且取得了勝利,我覺得這是最了不起的民族精神!”張藝謀坦言,看到那些資料和數字,自己非常感動。

  用影視作品講好抗美援朝題材故事,對當代年輕人有何意義?

  張藝謀説,這種意義從此前《長津湖》的成功就可以看出來。年輕人為什麼喜歡反映70年前的一場戰爭的電影?張藝謀覺得,那是來自年輕人自發的家國情懷,是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的一種情懷和熱情。

  在他看來,“中國精神的現實意義”令年輕觀眾深有同感。

  “年輕人喜歡看體現中國精神的電影,是這類型電影最重要的意義——是中國電影,而不是好萊塢的英雄電影,這是這幾年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發生的很大變化。”

  “你不要小看市場上的變化。電影就像一個民意測驗,大家都是自發去看電影,70%的電影票房是三四五線城市的觀眾貢獻的,而看一個電影的成本不那麼便宜,但還是有這麼多人去看電影,且80%的觀眾都是年輕人。”

  張藝謀指出,一部電影為什麼賣座?票房聽起來是個數字,但背後的本質是“人心”。

  他感嘆,這種現象發生在中國是很可喜的。10年、20年前,或許很多觀眾都對好萊塢大片趨之若鶩,對美國流行文化很迷戀,而如今那個時代早已過去。“我們進入了新的時代。作為一箇中國人,我為國產電影市場顯現的現象感到非常高興”。

  張藝謀説,中國電影火爆給了他們這些創作者很大鼓勵,也鞭策他們“要對得起觀眾”,提高電影質量,講好故事,讓觀眾一直保持現在的觀影熱情。

影像化時代席捲而來,好看是電影發展的主要潮流

  近年來,主旋律大片引發年輕觀眾的觀影熱潮,而“商業化”也逐漸成為越發明顯的新趨勢。但在張藝謀看來,商業和藝術不是對立的,我們應當關注的核心問題還是電影是否“好看”。

  “好看是否就是有商業性?不一定,但是一定要好看,電影好看才能吸引人。”張藝謀認為,創作者不能只拍“讓你上課”的主旋律電影。“你只是給人家講道理,人家就不愛聽的。尤其是現在的年輕觀眾,你首先要吸引他。無論故事多麼深刻,主題多麼宏大,題材多麼重要,如果電影不好看,他棄劇了,你就達不到目的”。

  張藝謀表示,過去大家習慣把電影分成文藝片、商業片等類別,討論這兩個片種時還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因此進行爭論。

  “我自己估計再過若干年這個東西就不要討論了,不好看的電影可能一日遊、半日遊就待不住了。待不住怎麼辦呢?也不能老打同情分、支援分。未來世界怎麼發展?大家怎麼看電影?你都不知道。我自己認為可能好看是第一位的,是未來電影發展的一個主要潮流”。

  張藝謀談到,現在“人人都是導演”,人人都拍東西,影像化時代席捲而來,尤其在中國年輕人中非常普遍。

  “在影像時代,好看有趣的影像才會留下來,才會傳播。無聊的、沒意思的內容就沒人看,自生自滅。它一定會影響到電影。”張藝謀認為,這是電影創作者需要嚴肅考慮的問題。

  “我們講‘寓教於樂’是特別有道理的,電影好看之後,才能輸出你的價值觀,才能講出你的故事。”在張藝謀看來,一代代的文藝創作者要有工匠精神,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技藝,增強講故事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傳播價值。

  因此,張藝謀直言,大家看待電影發展,不能只簡單看到所謂的“商業時代、商品化”,電影工作者鍛鍊拍好電影的能力是第一位,“活到老學到老”。

  “拍電影拍這麼多年,我覺得電影其實很難拍,拍好看不容易。好看很廣義,聽起來是非常簡單的兩個字,做到很難。如果你是做這項工作,這大概就是畢生要鍛鍊的能力。”張藝謀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2 字。

轉載請註明: 張藝謀:今冬對我不尋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