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25
00
字|閲讀時間大約
9
分鐘
2005年,陰差陽錯首次執掌了導筒的柳雲龍,以麥家小説為基礎,用《聽風》《看風》和《捕風》三個篇章,導出一部劃時代的諜戰劇——《暗算》。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一部《暗算》奠定了柳雲龍在諜戰劇領域的“諜戰教父”地位。
《暗算》之後,才迎來了中國諜戰劇的黃金時代。
《暗算》之後才有《潛伏》《懸崖》《黎明之前》《偽裝者》,直到柳雲龍雪藏5年之久的諜戰劇巔峯《風箏》出來。
之後的諜戰劇就流星一般,幾乎沒人記得。
但多年之後我記得住《暗算》,記得住《潛伏》,也記得住《風箏》。
相對其他諜戰劇,柳雲龍導演的諜戰劇不僅僅注重展示燒腦的諜戰劇情,更注重展示人物角色的悲劇性命運。
比如:從來不用網紅臉模樣的女演員,《暗算》中的黃依依、直到《風箏》中的曾墨怡、江心、程真兒、林桃、韓冰、冷眉珊等等……都可以算是美女吧,至少不算難看吧?可她們不屬於現在網絡上流行的網紅臉,對不對?
另外,柳雲龍也從來不用脂粉氣十足、小鮮肉模樣的男演員,從瞎子阿炳(王寶強飾演)、到宮庶、趙簡之、宋孝安、馬小五、高君寶……那個可以算得上小鮮肉呢?
柳雲龍的片子基本是還原人性的,不管是敵營還是我方,他首先是把人物定位成有血有肉,七情六慾的人。
《風箏》是把這樣理念做到極致。
《風箏》之前,把人寫得最好的是《潛伏》。
餘則成,原是軍統技術官僚。由於境遇與感化,從敵對分子成為我黨高級卧底。
在敵營,他要躲過敵人的明槍暗箭,小心謹慎地不斷洗脱嫌疑。
同時又被迫和一個粗線條的女游擊隊員“同一屋檐下”,無法和自己正在喜歡的女人在一起。
最後也失去留在大陸的機會,去了台灣繼續潛伏。
《潛伏》有人性、有格局、有理想。
我一直認為,這都是諜戰劇缺一不可的。
人作為熱血動物,沒人是冷酷到底的,只是各自為自己的信仰買單而已。
當然,由於《潛伏》的場景基本在辦公室、家裏轉換,有人又把它成職場劇。尤其是劇中軍統天津站站長演得很人性、很勢利,但不令人討厭,這也是該劇成功之處。
當然,《風箏》就不用説了。
巔峯之作
。
沒有諜戰劇能拍到那種深度。
《風箏》對人性的挖掘、對特殊時代的批判、對信仰的闡釋,沒有其他影視作品(包括諜戰劇在內的其他題材影視作品)能超得過。
如果修改不斷修改的46集公映版都讓你唏噓、感動,感慨世間的無常,那麼送審版的51集是什麼水準呢?
除了柳雲龍誰能做到呢?
最近,在《風箏》中擔任死心塌地跟隨“六哥”併為此而死的男二號宮庶的扮演者孫斌在一部熱播的諜戰劇《叛逆者》中參演客串了復興社特務處上海區行動隊隊長一角。
很多觀眾就問他什麼時候宮庶能和“六哥”再合體?
可見,《風箏》的影響力。
説到《叛逆者》,我是看到王志文參演才看了幾集。
的確不咋樣。
我卧底人員在敵特機關太閒庭信步了。
該劇播出不久,是熱了,但大家好像更熱衷找漏洞。
不少好事者認為,按照王志文飾演的特務機關檔案室主任的做派和行事方式,如果遇到《黎明之前》的譚忠恕和《懸崖》的高彬,應該活不過三集。
可見,諜戰劇的“邏輯自洽”,能把坑填住那是多麼重要。
當然,如果真的按這些人的説法補上“漏洞”,這部劇撐死了上中下三集結束戰鬥。不好意思,該劇有43集。
除了柳雲龍飾演的主角都是直面“慘淡的人生”外,其他諜戰劇我發現我黨深入敵特務機關的潛伏人員一般具有以下特徵:閒職,有各種敵我關係背景,做事躲邊邊,老好人,表面唯唯諾諾和誰都好,喜歡打聽小道消息,和敵特務機關一把手關係特別。
王志文飾演的檔案室顧主任就是這樣的人。
一個檔案室主任的這樣一個閒職,一天到晚到處打聽情況,被懷疑但沒人跟蹤他。他仗着是站長的黃埔軍校同學(目測從面相來看,眼袋很重的他起碼比站長大20歲),開會你坐在副站長後面也就算了,為什麼經費報效、殺個人都要你簽字?這是總務處和分管領導的事啊。
當初我看《風箏》前半部分,總有一種感覺六哥這麼神,是不是另一種“神劇”?結果發現後半段的確封神。而《叛逆者》的顧主任破綻這麼多,為什麼就沒有暴露呢?
個人覺得,王陽飾演的站長陳默羣的確太弱了。
至少從陳默羣叛變投靠小日本之前,除了吹鬍子瞪眼,以站長的職務竟幹行動大隊長的活外,基本看不出他有多大能耐。這樣看來,他被副站長設計陷害那是自然的。
由於外露的“目空一切”,陳站長被觀眾稱為“拽哥”。可是我們仔細想想,共產黨組織沒有破獲幾個,自己反倒被設計陷害而投敵,這樣的“拽哥”拿來何用?
大家看諜戰劇,很多情況下就是想看對我雙方的鬥智鬥勇,這是一個智商題。
因為除了特別人士外,一般人是通過看這類書籍、這類諜戰劇來帶入自己,檢驗自己的智商的。
《叛逆者》硬傷有點多。
劇中有我黨人士英勇犧牲,但很難引起觀眾的共情。
因為這部劇缺乏深刻的人性描寫,缺乏信仰的力量。
撥開諜戰外衣,更像一部描寫新人初入職場的職場劇。
你去看看《風箏》中,六哥和他在軍統“兄弟們”的信任、背叛和生死離別瞬間,那才叫震撼和揪心。
這些人物是立了起來。
他們或許信仰不同、主義不同,但並沒有臉譜化,他們有血有肉,有情有義,都是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不願苟且。
這更了不起。
柳雲龍説,該類題材最難把握的是國共之間的關係,但絕不能把國民黨那些人當成混混,黑社會,他們也是一羣有堅持和信仰的人,因為只有戰勝這樣一羣人才能真正説明自己的偉大。
對於這類題材,柳雲龍表示做起來很艱難,很敏感,還容易犯錯,但不能因此就去抄襲不做,一定要堅持下去。
個人覺得,《風箏》之前和之後的諜戰劇基本都避開了“做起來很艱難,很敏感,還容易犯錯”的雷區。
柳雲龍導演並主演的諜戰劇要反覆修改幾年才行,而大多數諜戰劇製作完畢即可上映,或許這就是差距。
我想起鮑鵬山老師寫過的一段話:我感到一雙雙死而未瞑的眼睛,我感到一種死不服輸的殺氣,我亦感到一種死而未絕的相思與柔情,與死而未絕的憐憫,與死而不停的絮絮之口,在敍述着一些遙遠遙遠不相關的故事。
諜戰劇也好,其他劇種也罷,不斷地重複與抄襲,賺熱錢,其實不拍也罷。
真正好的諜戰劇,你記住的有幾部?
當然,好的諜戰劇傷腦,你一定要看一爽到底,嗨翻全場,絲毫不動腦筋的抗日神劇,我推薦《燕雙鷹》。
不開玩笑,真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