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國參演《海的盡頭是草原》生髮感慨:我們從來不缺愛的故事

2016年在電影《湄公河行動》中扮演“郝部長”後,著名演員陳寶國再也沒有接拍過電影,直到他遇到了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於冬告訴他,他們在寫一個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劇本《海的盡頭是草原》,等到春天內蒙古草原上泛綠的時候,劇組就會進去開拍。於冬邀請陳寶國加盟,而陳寶國早就在報告文學中看過這個故事,於是馬上就答應了。

陳寶國參演《海的盡頭是草原》生髮感慨:我們從來不缺愛的故事

演出杜思瀚心裏的複雜性

在片中,陳寶國飾演的是哥哥杜思瀚。影片從杜思瀚的晚年開始,他查出患有腦瘤,生命只剩下了最後六到九個月。一直以來,他都忙於工作,對於母親六十多年來一直尋找妹妹杜思珩不感興趣。杜思珩當年先被留在上海兒童福利院,然後被送到內蒙古交給當地牧民撫養,音訊全無。杜思瀚決定完成母親的心願,踏上了去內蒙古尋找妹妹的旅程……

“一個‘找’字,就是我全片的任務。”陳寶國解釋道。怎麼找妹妹?為什麼要找妹妹?劇本里都規定好了。作為演員,他要做的就是準確把握住找妹妹時的心態。“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心理過程,杜思瀚的內心就像一個大缸裏面盛滿了各種顏色的水,原本不攪動它,各種顏色還能分得清,但從他踏上旅途的那一刻開始,好像有根棍子一直在大缸裏不停地攪動,讓杜思瀚的內心翻江倒海,這其中有他的懺悔,有對親情的留戀,有對生命意義的追尋,還有要完成母親臨終託付的責任。”

陳寶國參演《海的盡頭是草原》生髮感慨:我們從來不缺愛的故事

對於角色,陳寶國的表演思路非常清晰,“在那種環境中,我的表演不是大開大合、大喜大悲式的,因為這不符合劇情,也不符合編劇和導演對這段生活的闡釋。導演要的是我能演出杜思瀚內心深處的感受,就是那種在眼神裏時不時往上拱的感覺,能讓觀眾看到尋找親人的不確定性。此外,還要演出杜思瀚腦瘤晚期的身體狀態。”

嚴格意義上説,杜思瀚只是一個串聯起劇情的角色,並不算是主角,但對於導演爾冬升來説,能請到陳寶國來演這個角色,感覺就像一艘船有了錨,在表演上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陳寶國參演《海的盡頭是草原》生髮感慨:我們從來不缺愛的故事

愛和真誠就是影片的內核

“每個演員都在等待一個自己尋找多年的角色,有些人一輩子都等不到。我很幸運,這次我等到了。”在陳寶國看來,當創作者拿起攝影機去拍一部電影的時候,一定要先想清楚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創作者一定有某種情緒要宣泄、要傾訴出來。愛和真誠是《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內核,也是最能感動觀眾的地方。”

有一場戲,讓陳寶國記憶深刻。結尾時,杜思瀚終於跟妹妹杜思珩擁抱相認,他們來到當年收養杜思珩的草原媽媽薩仁娜的家裏。這場戲中,扮演九十多歲薩仁娜的其實是一位素人演員,以前沒有演過戲,但導演爾冬升一看到她,就被她身上的慈祥氣質打動了,他想起了自己的蒙古族姥姥。陳寶國之前沒有見過這個老太太,在拍完杜思瀚跟杜思珩相認的戲後,老太太就從房間裏走了出來,所有參演的內蒙古演員都自動地站了起來,向老太太圍了過去,“我開始以為這是他們族羣裏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者,後來得知,他們都不認識她。那為什麼大家是那樣的反應呢?就是源於他們對母親的愛。就這一個畫面,讓我立刻感受到這個民族對母親的崇拜。”

回憶起這次難得的表演經歷,陳寶國很感慨,“這部電影還原了當年那一代人的民族大愛精神和情懷,其實在我們祖國如此遼闊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缺過愛的故事,你們今天看的只是其中的一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記者 王金躍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4 字。

轉載請註明: 陳寶國參演《海的盡頭是草原》生髮感慨:我們從來不缺愛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