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荷”有愛無礙

“小青荷”有愛無礙

  10月25日晚,一名志願者護送中國選手敖蘭珠進入賽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走在舞台中央,幾萬名觀眾看向我們的時候,我推動的不僅僅是殘奧冠軍、火炬手,是殘健共融,更是夢想攜手。”杭州亞殘運會開幕式上,“小青荷”白松瑞將第4棒火炬手、“九冠王”杜劍平送到點位,一起將“桂冠”傳遞給下一位火炬手。

  開幕式現場,數萬人一起用手語“吶喊”出“愛是勇氣,夢是翅膀,我們一樣,為夢閃亮”。為了這一刻,來自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的“小青荷”俞凱清和同伴,已經練習手語300天。他們每晚看新聞,跟着新聞內容同時翻譯,遇到重點、難點就找出錄播視頻,一幀一幀仔細推敲,準確掌握每一個動作。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可以用耳朵去聽,耳朵聽不到的地方可以用手去探索,手觸摸不到的地方,可以用心去感受。”俞凱清反覆回味着參加演出盲童小演員的話,正如同“勇氣”的手語,手從緊閉到伸展開,她相信勇敢的人一定能看到夢想成真的模樣,“亞殘運會志願者的工作很有魅力,在幫助這些勇敢的人同時,還能感受到他們的善意和温暖,我很幸運。”

  杭州亞殘運會開幕式散場時,一位乘坐輪椅的蒙古運動員和代表團走散了。“小青荷”陳炎發現後,一直陪伴他。運動員試圖調整車輪,卻不能清楚表達時,陳炎和老師一起蹲下幫助調整,直到他微笑着擺出OK的手勢。

  相比亞運會,亞殘運會的志願服務需要更加細緻。“小青荷”施夏軒時刻留意着運動員的需求,並及時提供幫助。在黃龍體育中心體育場熱身訓練場地,施夏軒注意到一位獨臂運動員艱難地繫着散落的鞋帶卻沒有立刻上前,“培訓時老師説過,在亞殘運會中,志願者不能貿然上前服務”。

  當聽到“Excuse me”時,施夏軒立刻響應,幫助運動員繫好鞋帶。運動員在接受幫助後主動要求合影留念,這施夏軒更加切身領會了志願者與運動員間“有愛無礙”的真誠。能以無礙助有愛,是“小青荷”應該做的。

  浙江科技學院“小青荷”王永強主要工作是協助技術官員為殘疾運動員作分級測評。一天,他要把一名坐輪椅的印度運動員送至上車點。當他走到運動員身後打算推輪椅時,這名運動員拒絕了,示意他走到前面拉着他的手。後面的同學拍下他們的背影,牽手引導代替推車,連接的是一段温情的關愛。

  連續參加“兩個亞運”的“小青荷”董元,發現一名視障運動員沒有及時參加分級,可能因此失去參賽資格。她緊急聯繫,並上門接運動員參加分級。在服務過程中,運動員感受到董元的不安,反過來用頗具哲理的語言鼓勵她,“我看不見這個世界,但我心裏很清楚,所以我們不要害怕未知。”

  中國計量大學“小青荷”雷城被安排服務阿富汗代表隊。有一天在球場邊,阿富汗教練將一個阿富汗傳統帽子以“扣籃”的方式送給雷城當禮物。

  10月24日,杭州淳安界首體育中心送走了第一位亞殘運會運動員。來自尼泊爾的一位運動員告知“小青荷”,因為個人原因需要儘快返回尼泊爾,“小青荷”緊急彙報、聯絡各方工作人員。在大家的幫助下,這位運動員第二天順利坐上了返程的車。她上車前流着眼淚,和“小青荷”一一擁抱。

  她留下了一封真摯的感謝信:“非常感謝所有志願者、工作人員、主管和餐飲工作者,一切對我來説都很值得,這裏的每一個人都很友善、慷慨和樂於助人,這對我來説意義重大。”

  從開幕式到競技比賽,勇敢拼搏、突破極限、超越自我、真誠微笑、温暖善意,賽場上一個個閃閃發光的瞬間和賽場外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構成了杭州亞殘運會最美好的記憶,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小青荷”的默默奉獻與堅守。正如一名卡塔爾運動員在留言本寫道:“志願者是亞殘運會的靈魂!”

  10月24日,杭州亞殘運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志願者——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主持人白巖松。當天,白巖松也穿上了“小青荷”的外套。在生日快樂歌聲中,白巖松參加了“小青荷” 的集體生日會,還一同畫下了可愛的“飛飛”志願者形象。他把浙江外國語學院“小青荷”送上的花束拆開,一支支回贈給“小青荷”。

  白巖松參加了“小青荷”的一場分享會,並分享了自己的志願服務經歷。“當你有機會在亞殘運會為殘障朋友服務過,今後一定會為殘障朋友的平等而去吶喊,而去幫助,你們會是一生的志願者。我相信這一點。”在簽名簿上,白巖松寫下“親和青荷”。他説,相信未來杭州的志願服務活動中,“小青荷”一定會成為一個永久的名字,“親和”也一定會成為杭州志願者服務的特質。

  白巖松説,杭州亞殘運會,志願者的工作會更辛苦,他向所有志願者,説一聲謝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雨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65 字。

轉載請註明: “小青荷”有愛無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