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很多人在緊張的工作生活之餘的放鬆手段,相聲裏講究的“三翻四抖”的包袱,
總能讓人捧腹大笑,額外還能獲得一些生活中的心態,做人的品格的感悟。
現在的相聲界中屬德雲社一家獨大,新時代的相聲新星中,
郭麒麟閻鶴祥,孟鶴堂周九良,張雲雷楊九郎等,都是搭檔十幾年的捧哏逗哏。
或在寂寂無名時攜手相伴,或是在遭遇危險時執着等待。
但在相聲界中,也有在當紅時與搭檔分手“裂穴”的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劉偉。
劉偉曾經的搭檔是馮鞏,就是那個在春晚上有一句獨特的口頭禪:
“觀眾朋友們,我可想死你們了”
説起馮鞏的搭檔,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與牛羣的搭檔,或許不記得還有劉偉這麼一號人。
但要説陪着馮鞏從無名之輩走到全國舞台上的其實是劉偉,他是馮鞏的第一任搭檔。
劉偉和馮鞏都是天津老鄉,在曲藝之鄉的薰陶下,從小對相聲就建立了濃厚的興趣。
上初中時,劉偉與大兩歲的馮鞏成為同學,在有着志同道合的興趣前提下,兩人組成了搭檔。
經常一起上台演出,在學生時代已經起步,基礎打的十分優秀。
兩人一起上學,一起説相聲,形影不離,後來還一起參軍,之後又同時進入紡織機械廠做工人。
工作之後,沒有阻擋兩人熱愛相聲的心,工作之餘,經常在一起磨合相聲的包袱結構。
16歲時,在參加天津市優秀節目匯演時,被“相聲大師”馬季相中,拜入門下。
馬季看中的劉偉的機靈勁,樂意教他相聲,幫他把專業技能與文化修養方面提高了一大截。
劉偉是馬季在收了姜昆與趙炎之後的第三個徒弟,也是他最為得意的門生。
劉偉也不負眾望,他的表演熱情奔放,歡快流暢,語言清晰,包袱結構”軟丟硬甩“結合,
代表青年人的特點,給人以蓬勃向上的感染力,搭檔馮鞏在80年達成名。
1984年,兩人憑藉《八戒貶悟空》在相聲界嶄露頭角,
學演馬季的經典相聲《友誼頌》也學的有聲有色。
但由於當時馮鞏的出身有問題,很多電視台都不肯請他上台,
但作為搭檔,劉偉當時並沒有拋下馮鞏,不讓馮鞏上台的地方,劉偉也堅決不登台。
隨着藝術造詣越來越高,他們開始走上了央視的舞台。
1986年,馮鞏和劉偉帶着對口相聲作品《鼠年説虎》,首次登上春晚舞台。
他們幽默詼諧的表演風格,獲得了觀眾的好評。後一鼓作氣,連續幾年登上春晚舞台。
《巧對影聯》《五官爭功》都是他們巔峯時期的優秀作品,獲得的人氣和熱度也都到達了巔峯。
在春晚舞台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在眾多觀眾心目中成了優秀的相聲大師。
之後不僅在國內四處演出,還受邀到國外進行文化交流。
但在見識了國外的世界後,劉偉被花花世界迷了眼。
在兩人正大紅大火的時候,選擇與馮鞏“裂穴”,拋下馮鞏移居澳洲。
關於劉偉與馮鞏裂穴的原因有兩種説法,一説是因為在相聲藝術上起了爭執,
另一説是因為當時有一股出國熱,劉偉出國深造去了,關於真實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但我們能看到的是,留下馮鞏一人,他沒有搭檔就沒有辦法繼續説相聲了。
好在發現了牛羣這位搭檔,牛羣的相聲功力十分牢固,兩人磨合的十分輕鬆。
台下的觀眾也熱心的捧場,兩人的相聲場子比之前還要紅火,
馮鞏的事業也更進一步。成了春晚的“常住户”。
漸漸的在觀眾心中,牛羣成了馮鞏的原配搭檔,兩人合作的越來越默契。
《有話説話》《拍賣》《萬事通》都是兩人創作的膾炙人口的作品。
而反觀劉偉,移居澳大利亞後,卻不適應外國的生活方式。
不久後,又灰溜溜的回到國內,可是國內的相聲界已經沒有他的一席之地了。
當初的名氣已經消失不見,相聲圈裏也都顧忌當初他義無反顧的拋下搭檔出國的事情。
沒有人敢和劉偉再一起搭檔,這時候劉偉的恩師—馬季,出面幫他。
親自幫他量活,給劉偉做捧哏,捧他上節目,
但馬季大師心有餘而力不足,為劉偉鋪再多的路,他也沒有能回到之前的地位。
之後,劉偉找了劉慧給他做搭檔,但收效甚微,
除了作品《三顧茅廬》之外沒有其他能拿的出手的作品了。
眼看相聲圈混不上飯吃的劉偉,把眼光看到了影視圈。
在喜劇風格的電視劇《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中飾演了一個製藥廠工人。
也算稍稍有點起色,本來照着這條路走下去的劉偉,
雖不能大紅大紫,維持生活還是可以的,
但無奈因為生活問題徹底涼涼。
據悉,是因為劉偉酒後駕駛,追尾公交車,且在與司機協商時,還出言不遜:
“撞了你,多少錢,我賠還不行嗎”
此事一出,劉偉的形象徹底崩塌,聲譽與名氣一敗塗地。事業受阻,再也沒有什麼起色了。
且因為是醉酒駕車,劉偉被罰款1800元,暫扣駕駛證半年,
且要刑事拘留15天,成了有案底的“階下囚”,一度看不到他的任何消息。
最近又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他,還是去年10月份的央視相聲大賽現場。
劉偉作為選手選手參加比賽,可昔日的搭檔馮鞏和姜昆作為評委在台下就坐。
舞台上的劉偉已經頭髮花白,嘴皮子也沒有之前那麼溜索了,對比一看,還有些心酸。
要是當初,劉偉沒有拋下馮鞏,移居澳大利亞,
也就沒有後來這些事,在相聲界成了德高望重的前輩了吧。
但心酸又能怎樣呢,世上沒有後悔藥,或好或壞,每個人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選擇的機會,
選好後就不要後悔當初,把選好的腳下路走好。才是最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