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觀:電影口碑仆街就賴影評機制 這鍋不背!

  非常蹊蹺,人民日報客户端和《中國電影報》一夜之間發出了評論,指責豆瓣和貓眼電影的評分機制有失公正,甚至影響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連例證和數據都一致。這兩篇文章無一例外為檔期內的《長城》、《擺渡人》和《鐵道飛虎》幾部電影的評分叫屈,認為豆瓣評分水軍太多不可信,質疑貓眼專業影評人憑什麼一句頂一萬句,似乎這幾部大製作大卡司的電影打分出現偏差、票房失利,電影評分網站是要負責任。

  官媒發出如此步調一致的質疑,總讓人疑心到底是片方的公關,還是官方授意?中國電影行業並不是2016年才出現豆瓣貓眼,從大製作的好萊塢大片到小成本小製作的國產地下電影,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會在評分網站建立公開條目,接受大眾打分加權,得到綜合分值。此前數以萬計的國內外片方,也未曾如此集中,就打分體系本身進行質疑。創作者和消費者一直基於打分體系總體客觀公眾的共識下來認識作品。倘若不是豆瓣貓眼發生重大技術變革導致系統漏洞,這種突如其來的質疑很難具有説服力。

  的確,隨着中國電影市場逐漸壯大,電影票價對於票房的影響力日益突出,基於影評體系的營銷也日趨專業化、深入化、科技化。文章中提到的黑客撞庫、惡意刷分等現象的確存在,但正如豆瓣阿北解釋所説,相比於龐大的用户打分羣體、逐步改進的反刷分機制,這樣短期行為都是螳臂當車無甚作用,更多是低品質電影營銷方的自我解救。

  影評機制是影視行業不可缺少的消費後環節,是對電影產品的有效檢驗器。在新媒體大規模到來之前,中國影評一直是文化精英層的遊戲:行業報刊、娛樂媒體與數量極少的專業影評人合力,構建屬於傳統媒體時代的影評體系,彼時的影評還是與電影創作關聯,甚至能影響生產過程的專業領域。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影評從平台、內容到現實意義均發生了迭代和變異,進入門檻被消除,對行業和技術的關照被基於觀影體驗後的情感表達取代,影評由原來的專業化、學術化、精英化變為大眾化、自主化、營銷化。尤其是以豆瓣、時光網、貓眼、微博為代表的平台,借鑑國外IMDB模式組成的打分體系,進一步將大眾的觀影體驗值進行了量化,為大眾提供電影品質參照值的同時,也留下了營銷的空間。

  但是無論營銷如何人為干預地無孔不入,在打分樣本容量擴大、技術性反水軍等條件的限制下,一部電影的分值與其品質最終是正相關的,這其中或許會有誤差,但不會是錯誤,否則就是大眾的眼光集體出現偏差,尤其是在一直保持可貴的資本中立的豆瓣平台。如果影評分數那麼好刷,豆瓣早已不是一家業界認可的評分網站。因此,就借用一句台詞所言:凡是評分6分以下的作品,真不是針對誰,而是説在座的都是垃圾。

  而此番官媒異口同聲在對評分體系發難,無論是行政之聲,還是片方之音,都令人擔憂。這種有備而來的集中質疑,無論是來自威權還是資本,這種威懾都是比打分有誤差更讓人心生寒意:受其影響,豆瓣創始人阿北只能髮長文解釋評分體系,而貓眼更是下架了專業影評功能。對於“評不準”的質疑,會否引發來“不讓評”的肅殺,令人擔憂。

  電影本身就是大眾消費品,電影打分的權限當然要交給大眾消費者自己。放眼全世界,即使同樣被詬病評分不甚準確的IMDB、爛番茄,也依然採取大眾打分機制,依然被業界同行當作重要的評價參考系。哪怕當前的評分體系存在不足,要做的也是加固反營銷反水軍的城牆,而不該因為對幾部質量一般、無法兑現票房成績的電影評分被質疑而因噎廢食。相反,如果電影市場缺乏這種評分機制的逆向反饋,劣幣驅逐良幣,很可能將充斥堆積小鮮肉、消費IP而喪失創作良心的爛作品。

  我們應該談論的是批評的尺度,而不是去批評談論的尺度。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在評論領域裏,沒有比這更好的思考邏輯。決定商品品質的,根本還是生產者前置的自覺,而非評論者的好惡。真正的好電影絕不會因為打分不準被埋沒,而爛電影即使馴服了用手投票的打分體系,也無法説服觀眾用腳投票走進影院。電影口碑仆街了賴評分,指責他們破壞中國電影環境,這鍋豆瓣貓眼不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4 字。

轉載請註明: 娛樂觀:電影口碑仆街就賴影評機制 這鍋不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