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輕’,來自愛折騰,對事業的熱愛、執着,對中國文化產業的樂觀態度。這種活法,是深漂18年的經歷養成。深圳讓闖勁融入我的血液。”講到這裏,灑脱的他正襟危坐。
他説:“搞文化事業的都顯年輕。廣東的幾位電影人前輩,祁海、趙軍、鄭華、鄭大衞老師,都看不出年齡。我父親87歲了,看上去像77歲。我哥今年60歲了,也就50多的樣子。我們家有‘年輕基因’呢!”
張海洋是廣東省影視文化促進會的會長,還有一堆頭銜,是廣東文化界和影視界的名人。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之際,南都週刊徵集“我與深圳的獨家記憶”,他看到後主動聯繫“求採訪”。“我要講述這段經歷,因為我對深圳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對張海洋的採訪是聊天式的,我們喝着咖啡完成。廣州寺右新馬路這家咖啡館裏全是年輕人,兩個中年男人樂呵呵地聊一下午,頗顯另類。他約這個地方,或許就是衝着“年輕”氛圍,追憶深圳時光更有代入感。
圈內人並不都知道,張海洋是名家之後,因為他很少講起。父親張良母親王靜珠,是中國影壇的殿堂級人物,也是“神仙眷侶”。在一些重大的電影活動,仍然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張良,中國電影藝術家,主演《哥倆好》於1963年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執導《少年犯》於1986年獲第九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2005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榮譽稱號,2010年獲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王靜珠,著名編劇,作品有《梅花巾》《少年犯》《特區打工妹》《龍出海》《白粉妹》等,獲得多個國際國內大獎。)
1972年,張良、王靜珠受邀來到珠江電影製片廠。那一年,張海洋四歲多,在北京出生的他,成了一名廣州仔。“但我認為自己還是北方人”。
(三歲的張海洋)
張海洋住單位安排的宿舍,上班騎單車要一個多小時,每天從國貿大廈經過。有一次下大雨,馬路水浸,最深處淹到脖頸處。他硬是在水下推着單車,花了三個多小時,趕到單位,全身濕透。領導説,小張,這麼大的雨,你打電話來請個假不就行了?他回答,咱年輕,這點困難不算啥,該上班就一定會來上班。
1995年,張海洋離開羅湖區委宣傳部電視製作中心,先後到深圳市文化局一家下屬企業擔任副總經理、在《深圳青年》雜誌社擔任總經理助理,在深圳一家車行擔任市場營銷總監,直到2007年離開深圳。
在深圳從事汽車行業時和同事合影
18年深圳經歷,張海洋有幾個記憶深刻的片段。
1992年,深圳發行原始股,他擠在人羣裏,前胸貼後背,緊緊攥着身份證。那場景,電影《照相師》有生動再現。
1996年最後一天,他們一幫年輕人搞了一次跨年聚會,迎接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這個特殊年份的到來。舉杯歡慶,整夜未眠。
這期間,雖然工作崗位與電影無關,他的電影緣仍未斷,參與制作了父親張良執導的兩部電影《白粉妹》、《特區打工妹》。
九十年代初回廣州,火車慢,廣深兩地都沒有地鐵,跑一次很花時間,兩頭到達目的地要達五六個小時。基本上每個月才回一次,每次大包小包滿身,像打工族一樣。
18年間,經歷了廣深間從九元的綠皮車,到79.5元的城際列車。時間縮短了兩倍以上。“跑了無數趟,我也算為鐵路建設貢獻了一到兩條枕木”,他跟朋友開玩笑經常這樣説。
深圳户口都入了,為什麼還是回了廣州?
“始終有一個影視夢在召喚我,我這輩子離不開。加上父母年事已高,我要盡孝。”“深圳夢”已圓,更大的夢想等待張海洋去實現。
張海洋重回電影行業,在珠江電影製片公司、珠江影業傳媒公司、珠影數字音畫公司等單位工作,幹起老本行得心應手。熱心社會活動的他,2010年主動報名擔任廣州亞運會志願者。
2014年,張海洋第二次離開珠影,自己創辦影視公司,發起成立廣東省影視文化促進會。此時他47歲,創業已不具備年齡優勢,但他仍然自信地邁出這一步。所辦公司參與投拍的《傳奇狀元倫文敍》,獲得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影片提名,便是“老而彌堅”的明證。
“不在深圳,特區精神在我身上的烙印更明顯。深圳改變提升了我,再創業心裏有底。在羅湖區委宣傳部電視製作中心工作開始,我就沒有了父親的‘關照’,完全靠自己打拼。父親早就對我們三兄妹説過:‘不能躺在我們的榮譽上,不要用我們的名聲做事情’。好多朋友不知道我的來歷,只知道我‘老肥洋’的網名,這樣挺好,呵呵。”
不折騰行嗎?過一種平淡的生活?
“真不行。如果我依賴父母,相信也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深圳經歷讓我感到,必須得折騰,才能實現人生價值。我們三兄妹都靠自己的努力,有了事業,父母倍感欣慰。‘名家之後’就該這麼當!”
(電影名家全家福)
省影促會成立以來,在省文聯、省電影家協會等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有近百家會員單位,遍佈全省,抱團發展。以“溝通政府、規範行業、服務會員”為職責,對推動廣東影視行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身為會長,張海洋非常繁忙,經常往深圳跑,彷彿又回到廣深往返的節奏。
(與張藝謀、成龍參加電影活動)
(2020年8月29日,參加南都週刊傳媒舉辦的論壇,作主旨發言)
“特區精神的概念很大,歸納起來就是一股闖勁。落腳到具體工作,遵循做人做事的基本規則,真誠、善良、勤奮的品質永遠適用。我和新老朋友一起,為深圳影視文化產業添磚加瓦,發展了一批影促會會員單位,好幾個副會長單位都是深圳的影視企業。老‘深漂’幹勁大!”
看到深圳鉅變,張海洋非常欣慰。這裏印記了他人生黃金時期的18年,滿載收穫的18年,為深圳做出貢獻的18年。
深圳40歲“慶生”之際,他送上心聲:“把祝福送給我曾經奮鬥過的這片熱土,祝福深圳大發展大繁榮,越來越好!加油,深圳!”
記者|鄒高翔 編輯 | 小豆